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做有创意的教师》有感

(2022-06-30 14:31:25)
分类: 论文、读书随笔、心得

读《做有创意的教师》有感

向阳小学    张瑞

接到工作室读书的任务后,我随手浏览了几本书,忽然一本《做有创意的教师》吸引了我,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面对新时代这些古灵精怪的孩子们,有时,我觉得不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创新起来是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的,所以,为了让自己能有所提升,我便在图书室借来这本书细细品读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仁贤,张教授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让我感受到了全新的理念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张教授教给我们的思维方法,比如发散性思维,创意性思维,运用头脑风暴来解决问题,还有六顶思考帽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的练习,让我在生活态度上,教学方式上都有所改变,让我学到了如何去做一名有创意的教师。从书中,我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意教学设问

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出乎意料的塑造,将教学中的小事变得有意义。

除了教师的设问,学生的提问也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越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越明,记忆力越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给孩子思考的时间,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更多的灵感,就能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思考多一点,进步就会快一点。

反思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没有时间让学生静静地长时间思考,总是在提出问题后,很快就开始叫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只要一有同学有反应或者举手就叫该同学回答了,结果大部分学生的思考氛围就被打破了,没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虽然我可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看上去皆大欢喜,但实际上学生思维含量大大降低了,再有价值的问题也变得不大有价值了。有的时候,我不敢放手给学生时间,认为讲得越多,练习越多我就越放心,只要看到学生停顿在那儿,怕耽误教学进度,抓紧时间自己就讲开了,遇到难点怕学生理解不透就反反复复地讲,这样却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所以,把这个问题放一放,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也不是我对这个问题不管不问,而是预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从长远角度考虑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

二、创意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如果用活动方式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起来,把枯燥的内容,变成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就会在欢乐中,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了学习。

在这本书中介绍了小组竞赛活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三点:

1.分组原则的选择。

2.竞赛方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3.小组计分。

我觉得小组计分正是我现在教学过程中缺少的评价体系,看完之后,我觉得我可以把这点应用到我的教学中。根据小组成员回答问题的情况,分别给不同的分数,以激发学生竞争合作主动学习的精神。小组计分也要有一定的原则,学生在课堂上的肯定表现不同,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表现等,回答出问题就加上相应的分数,问题不同加的分数也不同。问题难易不同分值也不同,对于表现好的要给多加分,还要时时进行表扬。最后通过合理的评价机制,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对落后的小组进行鼓励,还让学生对自己进行个人评价,这样既重视对小组的评价又重视对个人的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合作竞争的精神,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创意教学小结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重要阶段。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上,注意学生掌握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深化、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无论是课时复习还是单元复习,借助课堂小结都可以清晰明确地回忆起所学习内容及方法技巧。所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尤其是我们现在上的复习课,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及图示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这样能够加强知识的联系,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一句话,一本书,会让人茅塞顿开。读书如同和智者交谈,拓展思维,指点迷津。以上就是我读《做有创意的教师》的几点感受,愿与同仁们分享!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行动起来,争做一名有创意的教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