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不及,等不到》后记

(2018-11-18 04:47:56)
标签:

杂谈

http://s1/large/006SpM4yzy7phvtYgcn0f

        乡村退休教师罗奶奶在日记的最后一页写道,没什么事,我就先走了。
        凌落当时对我说,你可不可以把它写成一个故事。
        我想也没有想,就直接回答道,好啊!
        所以我想,这应该就是我最初写这个故事的缘由吧。
        但因为没有灵感,这篇文章就被我搁在了素材本上,直到现在才拿出来继续写。
        或许是奶奶在电话里说的一些话让我有所触动了,或许是感恩节快要来临了,又或者是,我在看到一些有关留守老人的图片时,内心的悲怆逼得我写下了这个故事。
        我是借用日记的形式写的,平淡如水,也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纯粹只是在讲一件事情而已。
        但我心里却很清楚,多少无法说出的话,都借他们之口说了出来。
       
        记得在大明镇读书的时候,每次去学校都会经过一个砖窑。
        那里以三四十岁的青年人居多,男男女女都有。但我却注意到,这其中还有一少部分是老年人。
        那个时候小,只觉得这很新奇。长大后才明白,在这背后,是生活的不易和艰辛。
        有一天星期五放学,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了那处砖窑。
        我看到一个老爷爷在掰着馒头吃,我不清楚那馒头到底放了多久,上面的一层表皮都已经裂开了,老爷爷掰它的时候很费力,而且掰的时候还会掉下来好多馒头碎渣。
        这一幕让我难以忘怀,至今都记忆犹新。
        说心酸太轻,说心疼又有点重了。
        我说不上来那种感觉,如果一定要让我说的话,那就应该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吧!
        那天在网上为推文选图片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张老人握着馒头吃的图片,心中顿时一阵难受。
        于是,也就有了第一篇日记所写的故事雏形。
        在日记的快要收笔的时候,我写了这样的一段话——年龄大的人出来打工,很多都是迫不得已,那些人就看中了这一点,故意不给平安好饭好菜吃。
        其实这段话并不是我信口胡诌,而是有感于自己的亲身体验。
        大学生兼职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而节假日里去快递公司拣快递是最为常见的。
        有一次我和同学一起去兼职拣快递,弄了还不到两三个小时,我就开始头晕,恶心。整整十二个小时下来,整个人状态十分的不好。
        更难受的是,他们的饭菜真得是难以下咽的那种。我吃饭从不挑剔的,那应该是唯一一次吃的最憋屈的一顿饭了。
        当时和我们兼职的学生一同去饭堂排队打饭的,是那些长期在那里干活的人。
        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是老人,是的,你没有听错,老人。
        活很累,但为了生活,那些老人不得不坚持下去。
        你说,我是学生,一个年轻人,干那样的活,两三个小时就撑不住了。那么,那些老人是怎么撑下去的?他们难道不觉得晕眩,不觉得恶心吗?
        他们也是人啊,怎么可能不累呢?但一切都是为了生活啊!或者是,生存。
        年龄大了,没人会招他们打工,因为怕如果出事了,付不起那个责任。
        也只有快递公司这样的厂子愿意收他们了,因为厂里缺廉价劳动力啊!
        而他们的到来,恰恰给厂里补给了廉价劳动力。
        何乐而不为呢?再说了,都是上一辈的老人了,吃喝也不怎么讲究,随便做些饭就好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的心寒。
        我觉得有些做法真的是对那些工人的不尊重,甚至是对他们尊严的一种践踏。
        我只去过两次快递公司,虽不是同一家,但却是一样的待遇。
        我曾问过一个阿姨,累吗?她无奈地说,累,但已经习惯了。
        是啊,累,但都已经习惯了。甚至也习惯了这种不公的待遇。
        谁让他们是“最卑贱”的廉价劳动力呢?
        我知道我说的有些东西过于片面了,甚至还带着点主观臆断,但我们应该知道,有些话,它并不是空穴来风。
        正如有些故事情节,它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落笔的,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下笔的。
        第一篇日记,我要表达的并不是怜悯,也不是同情,而是那句——给他留一点尊严,也给我们,留一点他的好。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控制不住自己,同情心一泛滥,就会干一些伤人心的事。
        比起同情和怜悯,他们需要的,仅仅是尊严罢了。
        是的,就这么简单,仅仅是尊严而已。
        但有多少人做到了?寥寥无几。

         娟说,她什么都不怕,就怕孤零零的一个人。这也是无数老人的心声啊!
         老人们一般都比较唠叨,喜欢说一些以前的事。儿孙们却大都不爱听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于是就各抱着各的手机,各自玩各自的。把那些话当成了耳旁风,不一会儿全都给忘了。
         她的孤独无处诉说,就只能自己同自己讲话了。
        而死后要求火葬,并把骨灰洒在河里。那是因为他们操劳了一生,留给自己的,却很少,她要重新追求她的属于她的自由。
        英子在第二篇日记里写道,活着真好,但离去,也未必不好。
        娟走了,她追求她梦寐以求的自由去了。在自由的国度里,没有痛苦,也没有儿女的斥责声,有的,只是内心的平静。
        离开,真得是一件幸事呢!
        记得我们村里有一个半身不遂的老奶奶,平日里喜欢坐在自家门口晒太阳。
        奶奶说,这是活受罪啊!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老奶奶生活不能自理。
        虽然家里每天都有人照看她,但对于老奶奶而言,那真得是活受罪啊!
        之后不知道过了多久,那个老奶奶去世了。我想着,终于解脱了。
        那样活着,真得很累,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也有心理上的折磨。
        离开,也是一种解脱吧!
        很多人都觉得这样做或者这样想很残忍,但当你自己真正经受了那种生不如死的折磨时,就会明白,离开,即解脱。
       
        我喜欢英子的一句话——山珍海味,都比不上娟亲手做的一道麻婆豆腐。
        正如前面她对娟的儿子说的那段话一样,有些东西,是钱所不能比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可能是因为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念旧的人吧,所以就把这个有点狗血的情节也加了进去。
        我觉得娟的儿子凶自己母亲的那段话,很想我们很多人平日里同家人讲话时的样子。
        趾高气昂,盛气凌人。
        娟不会用天然气,想让儿子教她。但儿子却因为足球比赛看得正精彩而拒绝了母亲。
        后来却追悔莫及。
        现实中的我们不也一样吗?
        母亲老了,很多东西都不知道该怎么用,就让我们教她。
        因为隔着代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母亲老了,反应变慢了,学的自然也慢了。
        再有耐性的人都会忍不住抓狂,嫌弃她的慢与笨拙。
        可我们却忘了,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母亲不也是耐着性子教我们读书写字吗?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耐心再耐心一点呢?
        娟的儿子哭了,英子说,这泪流的太迟了,这悔恨,也是一样的迟。
        是啊,太迟了。
        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最后英子也去世了,但我并没有具体说她是怎么去世的。
        我给凌落说,那个老师说的“我先走了”,我今天才写出来。我终于理解了那句“我先走了”,背后太心酸了。可是我写不出来,也不想那么残忍。
        所以,我选择了留白。
        其实在我心底,我希望她是寿终正寝,没有痛苦,安详地离开。
        但事实呢?
        事实是,罗奶奶在儿子走后就病了,病逝三天后,她儿子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了。
        故事中我加入她孙儿稚嫩的童声,不为别的,只是想让故事温情一点,不要一直那么煽情,要多一点烟火味。
        故事的最后,是她的日记,永远留在了那一页。
        唉,如果真得等不来你,那我就先走了。
        我博客最近发了一篇文章《她一直在等我回家》,底下有读者评论说,我家没有老小孩了,还有一个是,直接回去看啊,老小孩等不起你了!
         第一个评论让我心疼,第二个评论让我感到时间的残忍。
        所以才有了故事的最后一句,来不及说“我爱你”,Ta也等不及你说“我爱你”了。
        当写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突然瞬间都读懂了罗奶奶说的那句话——没什么事,我就先走了。
        透过这句话,我知道了一个让我很心痛的结论。
        那就是,不是所有的等待都能换来结果,也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是能等得起的。
        来不及,等不到,说的就是这句话,可还有很多很多话,我还没有说呢!
        那些话太让人心碎,就不要继续说下去了,点到为止就好。
        愿我们此后的人生里,永远不要再出现“来不及”、“等不到”的相关字眼了。
        因为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来得及,我们爱的那个人,同样也可以等得到。
        不是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