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地下通道看到一家新的书摊,我不自觉地就走向那里,然后蹲下来,翻看着那些摆在地上的各类书刊。
看着那些熟悉的书刊名,看着它们一成不变的封面,我没能控制住自己,一下子就红了眼眶。
许是我很久都没有看到它们了,有些想念罢了!又或者是它们触动了我的回忆,让我一时间不知所措。
是啊,很久,也不知道有多久,都没有再见过它们了。
长沙这里的书刊亭内,并没有我想要的杂志。即便偶尔会碰到那么几本,我的目光也只是在它们的封面上停顿那么几秒,又继续埋头匆匆地赶着自己的路。
那时的感触,最多只是惊讶。然而这一刻,我的内心却翻起了惊涛骇浪。似乎是想要把我卷进回忆的海洋里一样,让我一时间喘不过气来。
欣喜若狂,仿佛是遇见了多年后久别重逢的故人。怅然,是因为眼前的故人只是一种错觉,一种想念到了极致后的错觉。
它是故人,但它并不是故地里的故人。它们不过是长得相似罢了,但它终究不是自己想要遇见的故人。
……
翻了翻那堆《哲思》系列杂志,发现它们的书页已经泛黄了,有的也因为沾了水而有了一些褶皱。这些似乎是很久以前就已经出版了的杂志,因为没有卖完,如今老板又从库存里取出来,打算打折卖掉它们。
两年前的书刊了,如今再次看到,竟觉得分外想念。熟悉的米白色书页,简单清新的排版,唯美的期刊名,唯一一个永远不会出现广告的杂志。
好久不见,你还是老样子啊!可我,却早已不是曾经的那个我了。
你会不会嫌弃我的笨拙,会不会鄙视我的世俗?我想,不会的,一定不会的。因为你陪了我这么多年了。
余生,可不可以继续陪我一起走下去?
《紫色》,我似乎在很早以前就把它给弄丢了。
自从上了高中以后,我已经很少再去看它了。高中唯一一次买那一期《紫色》,是因为夕。
因为那一期的《紫色》里面有一本附带的同学录。那时正好是高一第二学期,我们即将面临考试,面临分科。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那本同学录送给夕,同时还希望我们的情谊不会因为时间与空间的分离而疏远。
《紫色》里有很多有名的专栏作家,澎湃,7号同学,木子喵喵……
时间长了,我早已把他们给忘得差不多了,模模糊糊地只剩下了一堆零碎的记忆残片,无法拼接在一起,却又不愿松手扔掉。
我只记得,我逐梦的路上,因为有了他们的陪伴,才不显得那么孤独。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才渐渐地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爱格》这一杂志我并不是很熟悉,但却受同学的影响,曾经看过几期,觉得里面的故事还不错。但它的封面,没有曾经的《紫色》好看。
《萤火》在上了高中之后也没有去看了,不过在书店买书的时候还是会经常看到,偶尔还会去粗略地翻看一下。
但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它们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
《紫色》、《爱格》、《萤火》,这三本杂志之间突然开始变得相似起来了。我并不清楚到底是谁学习模仿的谁,只是觉得心莫名地痛。
他们的风格,无论是封面、排版,还是内容,都出奇地相似。渐渐地,曾经独属于它们的风格,一点一点地被时光磨灭了,只余下了一个书刊名没有变。
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书刊如此,那么人呢?
我们渐渐地都变成了同一类人,因为种种缘由而不得不磨灭掉自己最初的真性情。
我们还是我们,但我们早已不是最初的那个自己了。
《恋恋中国风》系列杂志在我上了大学之后就再也没有看过了。去年寒假的时候还到书店特意去看了一下,一切都是最初的模样。
画风越发地唯美了,内容也越发地多样化起来了。
只是,曾经那个少女心满满的李小君,早已长大了。诗意,唯美,浪漫,这些于她而言,只是现实生活中的调味品,不能一直当做饭来吃。时间长了,会厌倦的。
《读者》是我这么多年来唯一一本没有放弃的杂志。
它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透过它,我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也可以体验不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