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么喜欢较真的你,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长大呀

(2018-05-15 01:14:29)
标签:

杂谈

http://s1/large/006SpM4yzy7kt0f145674

       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一个人成长的速度很快很快,不知不觉间就理解了很多以前怎么也想不通的道理,看透了很多大人口口声声说的大事。
        这是可喜可贺的,也是让人伤感的。
        之所以可喜可贺,是因为我们终于长大了,之所以伤感,是因为我们再也不复从前的执著了。
        也许那时的“执著”近乎于“钻牛角尖”,那时的某些想法近乎于“偏执”的“自以为是”。但我们,最终还是在不断的摔倒和不断的爬起后,学会了在某些不值得去理论的事情或道理上一笑而过,学会了温和,也学会了缄默。
        前不久参加了一个博客征文活动,也顺便加了一个博客作者微信群。
        在加这个群之前,我就猜到,我会遇到很多奇葩的人或事,没想到最后还真得遇到了。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说实话,群里的那段聊天记录我一直没舍得删。为什么呢?
        最初是想通过这件事让自己引以为戒,后来渐渐地,我越看越想笑,越看越觉得可悲。
        怎么说呢?我后来翻看了一下他的博客,那个人是一个很好的父亲,但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作者。虽然他有的文章写的不错,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他的许多观点过于偏执,许多说辞可以说是强词夺理、故弄玄虚,甚至因为这一点让原本很好的一篇文章而变得牵强起来。
        他说,他最近在看哲学类的书,所以呢,就一定要出来辩论一番吗?
        他真得理解“诡辩”吗?他真得懂哲学吗?
         不,他并不懂。或者可以勉强说他懂,但他的“懂”,不过停留在表面罢了。
         不得不说,这类人我见多了。在此之前,我加过很多读书群,里面真材实料的没几个。
        有些人为了显摆,或者炫耀,不知道这两个词语是不是有点“夸大其词”了,但不得不说,里面真得有“显摆”和“炫耀”的成分存在。
        不是给众人列出一大堆书名,就是用一堆专业术语来唬住我们。
        那个人就属于第二种。
        高中有关哲学的知识老师又不是没讲过,大学毛概课上老师也讲过,即便懂的只是表面,也可以一眼看穿他玩的小把戏。
        80后的人,已经是一个父亲了,却这般偏执。让人哭笑不得,也让人不得不沉思这一问题。
         “沉稳,不疾不徐,属于你的,终将会到来。最忌讳的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    
      “这是中国的老传统思想。你的态度和大多数中国所被教育的处事方法类似。然而这种你所说的沉稳,只适于来为已经存在的东西划定它新的归属。而在这个世界里,更多的东西是属于那些不循规蹈矩的人。是他们在不沉稳的时候发现了了不得的东西。”
        第一段话是我说的,第二段话是他说的,针对我所说的“沉稳”一词的看法。
        当时我看到这段话的第一眼,不禁冷笑,后来再次翻看时,觉得真的是打脸,打他自己的脸。因为他后面提到,“臆测很可怕”,那么,他怎么就知道我所说的“沉稳”就是他所不赞同的那一种“沉稳”的意思呢?
         “快餐文化下,有多少人在急于求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又什么意义。
你认为沉稳的人就真得一定是中规中矩的吗?请不要轻易下结论。沉稳有不同的意思。”
        这是我的回答,我已经清清楚楚的解释了。他来劲了,回复到,求教”沉稳“的不同意思。
        我说,有些道理不都是大家自己去想的吗?总有一天,你会懂得。如果现在说,你可能会不服气。或者我们会吵起来。
        当时我并不知道他比我大,以为他和我一样是个学生。所以说的很委婉,让他自己去体会。因为当时我已经感觉到了,如果再说下去,就将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口水战”了,没有任何意义再聊下去了。
         后来有几个人出来劝解,都说的很委婉,不要让他那么咄咄逼人,温和一点。
        但可笑的是,他后来说,体会不来才要辩论一下,最近在看哲学书 ,就是这样的。
        他为了支撑自己那所谓的观点,还举了一个很是牵强的例子。他这样说的,这就好像牛顿说万有引力是存在的,其他人说是不存在的,牛顿问,为什么不存在,众人回答,自己体会去。我想牛顿肯定会疯掉。
        我觉得这个人不是在辩论,而是在钻牛角尖,简直不可理喻,也就懒得理会他了。
        后来有好几个笔友给我发来消息说,这人怎么这样啊!我听出了她们语气中的不满,但大家都没办法,只好让他继续自编自导自演。
        但最终我还是没忍住,我说,有时候,你以为的辩论,是在炫耀,炫耀你看的书多。可是,你真得懂吗?
        后来群里静了,就剩他一个人在那里较劲,非要证明自己是对了。
       说什么“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是在辩论而是在炫耀?臆测是很可怕的”等等之类的话。
       后来为了证明自己是在“诡辩”,又举例子。可笑的是,举例子就举例子,麻烦学好历史再来“诡辩”吧!
        历史说的似是而非,原因和结果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所谓的“因果”,不过是他强加上去的罢了!
        还说什么我们孤立他,好吧,我真的无言以对了。
        后来又为了证明自己,提到了学校,提到了教育。
        我只能说,您的作文不及格,给出了例子个个都偏题了。
        是的,我承认学校给我们传授知识。但仅此于传授罢了。我们需要实践,从而在不断的实践中自己去体会。
        哪有人那么聪明,别人稍微提示一下就可以彻底理解了的,根本不存在。
        许多道理,许多事情,大家不都是自己慢慢去琢磨,慢慢去体会的吗?
        后来他退群了。
        群主在他退群后说,他从进群到现在,很多话都是为了争论而争论,我只能建议他退群。
        这样也好。
        后来我想了一夜,觉得很可悲。
        这样的人不止是一个,甚至还有比他更偏执的人!
        突然想起自己曾经加过的一个读书群,后来退了,理由是,群里真材实料的没几个,大都是喜欢炫耀。
        和这个差不多。
        一年多了,其间我退了很多读书群,又加了很多读书群,不止一次遇到这类情况。
         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但习惯并不代表麻木。
         同时,不得不说的是,当某种不好的情况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时,我们必须要谨慎了。
        它会恶性循环,甚至成为一种潮流。有时候,这样的“人云亦云”,让人感到害怕。
        后来还出现了一种情况,常常会有人问,人们喜欢什么类型的文章,有稿费吗等一系列问题。
        不知不觉间,就感觉有些东西变了。
        我也是个俗人,当然也会在乎稿费,但有时候,“稿费”却成了一种负累。
        带着“赚取稿费”这一目的而写出的文章,总是让人觉得那里不对劲。
        到底是哪里不对劲呢?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在“快餐文化”这一环境下,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读书,写文章。而不是肤浅地去看一件事,对一些问题仅仅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层次地去思考它。
        这一次,我很开心。因为这么久了,我终于学会了温和,学会了对这类事一笑而过,也学会了恰到好处的缄默。
        但我又十分苦恼,甚至还很担忧。
        这类既可笑又可悲的事,怎样才能不再发生呀?
        ……
        我的苦恼与担忧,不仅限于这两点,还有很多很多。
        我能做的就是,引以为戒。
         ……
         我知道,自己曾经也和他们一样偏执过,但最终还是在不断地成长中清醒过来了。
        那么,他们呢?
        我想,终会有这么一日,他们会渐渐懂得的,懂得我今天所说的这一切。
        也许最终并没有懂,依旧我行我素,我也爱莫能助。
        最后我想说的是,老老实实地写文章,老老实实地做人。
        不要到最后,没写出什么好的文章来,却反倒成了笑话,成了一种讽刺。

                                                  ——2018年5月15日于长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