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业,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大多数同学写的新闻稿件不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就是泛泛而谈、杂乱无章。
说实话,这样的新闻稿看多了,听多了,连我们自己都觉得厌倦了,更不要说是其他受众了。
每次老师给我们布置作业时,都说让我们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或校园内及其周围的新闻。
于是,很多同学都会习惯性地写社团联谊活动,学院组织的文化广场活动,篮球赛等等。有时候学校组织什么类似于“微视频”、“主题讲座”或学生会换届等大型活动时,同学们就像是在沙漠里迷了路的人突然找到了水源一样,死死地抓住它不放手。
原本算是一个好的新闻素材吧,然而,写的人多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之所以说它算是个好的新闻素材,是因为它对于我们这些社会阅历浅的在校学生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香饽饽”。
但它能否成为人人抢手的“香饽饽”,就要看它的卖家如何来推销它了。
之所以说它“不足为奇”,是因为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这一新闻单一化,中规中矩地推销这一可口的“香饽饽”,我们只能看到它的表面,却从来没有尝试过从别的角度或别的层面来刨析它。
不是不敢,也不是没有想过。
或许我们多多少少也有点畏惧吧,畏惧将来会面临指责甚至是流言蜚语的扰乱。
或许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又或许想过,只是从来没有付诸实践罢了。
我们走出了井底,我们又走进了更大的井底,但我们都以为我们走出来了。
我们凭借着自己年轻就赋予了自己足够自负的资格,却忘了,我们以为的“资格”,到头来只是一个笑话,一个彻彻底底的笑话。
原本可口的“香饽饽”到最后却成了无人问津的“残羹冷炙”,好好的一场推销,被弄成了矫揉造作的“个人秀”,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说的直白一点,写新闻本就是在讲故事。天下的故事千千万万,但归根结底,它就是个故事。
如何让这个故事最终实现“沙漠里的一股清泉”该有的价值,就要看讲故事的人是如何去讲述它的了。
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言的故事,最是让人疲惫。不仅听的人感到疲惫,就连讲故事的人自己都觉得枯燥无味。
这早已是个通病了,不仅是个通病,而且病得不轻,甚至都已经深入骨髓,无药可救了。
然而我们许多人却仗着自己是个刚入门的新人,一点也不重视这个所谓的小错误,最终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错。
要明白,等我们离开校园的那一刻,我们就是个大人了,我们要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负责。
不,大学就是个社会的缩影,在大学期间你就要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严格要求自己。
要永远记住,没有人会因为你是新人就容忍你犯错,也没有人会因为你是新人就对你和颜悦色。
……
有的人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地方,这是很出色的。
然而,却因为内容繁琐、杂乱无章,而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香饽饽”。
就如同做一道菜一样,菜很新鲜,切的也很均匀,菜名也取得很新意,却在炒菜的时候犯难了,什么调料都想往进放。
之后,你做出来的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吃,反而让你难以下咽。
很多人刚开始写新闻稿件时,不是太过片面,就是太过全面。
不是说面面俱到不可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最应该做的,是突出重点。
然而,一方面我们急于求成,急于将采访来的东西展现给众人,于是就毫无筛选地将有用的没用的都统统罗列出来了,新闻反而成了流水账式的日记。
另一方面,我们不懂得取舍。该舍的没有舍去,该取的反而被遗忘了。换一种说法就是说,没有找到蛇的七寸,没有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
除了繁琐这一问题外,还有浅薄。
之所以说浅薄,是因为它传递给受众的信息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它只是纯粹地讲述一件事,而没有进行深层次地刨析,没有深入,就无法给人以启迪。
并不是说一定要给人以启迪,而是说,浅薄的其中一个缘由是急于求成,在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新闻,大都是劣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