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落:
展信佳,见信如晤!
我很想早点回信给你的,却又因为私人原因而搁置了很久,直至今天,我才有时间坐下来给你回信。
其实,本可以有很多时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是在“浪费时间”。
你知道的,寒假回到家里,除了真得有必要出去办事外,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选择宅在家里,当一只“懒虫”。
安逸有什么不好的,谁都喜欢安逸自在的生活,可是,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选择安逸的权利。我们都不例外。
安逸了太久,人就会变得麻木,甚至是堕落。所以,与其选择安逸,倒不如选择忙碌。忙碌会让我们暂且忘记一时的不快,忙碌会让我们在不断地历练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有的时候,却未必得偿所愿。
每天重复干着一件事,日子久了,自然而然地就有些厌倦了,甚至是想要放弃了。对于某些人来说,没有挑战性的工作,只会日复一日地磨光那人对这个工作所有的热情。
你说,中国那么大,你不想一辈子只待在一个地方。说实话,我和你一样,也不愿一辈子只屈就于生我养我的故乡。
我想看更多的风景,我想遇见更多的人,我想听更多的故事……
当初选择在长沙上大学,一方面是为了梦想,另一方面却是为了逃避现实。
我厌倦了那无休止的争吵、抱怨与猜忌,所以,在我懂事后,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离开这里。当那天矛盾彻底爆发时,我的心好像已经冷了。或者说,我感觉自己已经没有心了。
我害怕回家,所以,我宁愿在图书馆待上一整天,也不愿回家面对那么多猝不及防的破事。
那天,打开微信,我向你简单地抱怨了一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每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我第一时间都会想到你。我想和你分享我的喜悦,我想把我的不开心诉说给你听。
即便微信列表里有很多联系人,但是真得称得上“朋友”的,却寥寥无几,甚至是屈指可数。
也正如你信中所说的,每天会路过很多人,真正算得上“遇见过”的,寥寥无几。
这世间所谓的“友情”,最难得可贵的,就属“淡若水”的君子之交了。而这世间所谓的“遇见”,最难得可贵的却是陌生人之间的遇见了。
若放在以前,我肯定钟爱于“再遇见”。而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我却发现,不论是故乡,还是他乡,我们都躲不过“孤独”一词的困扰。
你知道吗?这次回来,我发现,华县变了很多,真得是很多很多。让我一时间难以接受。即便是听着熟悉的乡音,看着熟悉的景致,也让我心头不由得涌上一抹悲凉。
我觉得自己既不属于故乡,也不属于他乡。我只是一个四处漂泊的浪子罢了。
那种难以言明的落寞和怅然,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生活。
……
我将你写的文章读了很多遍,也颇有同感。文章开头,你引用了罗曼.罗兰的一句话——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需机械,需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这句话看上去不难理解,其实它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将这句话思考了很久,也没有想出一个所以然来。
不是说一点感触都没有,只是觉得,我们尚且还没有经历过,理解的很浅显罢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农村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老人们每次闲下来的时候,就爱坐在一起聊天,而说来说去总是年轻时经历过的那么几件事,在一旁玩耍的孩子都可以背下来了,老人们却依旧聊的不亦乐乎。
我的奶奶也是一样,有时候刚说完,过了一会又要再说一遍,让我和姐姐哭笑不得。有时候我们忙着在干自己的事,可是奶奶还是锲而不舍地给我们讲他们那个时候的故事。
为此,我写文的思路常常会被打断,不由自主地就会冲她发脾气。还会反驳她,说什么“时代在进步和发展,你再有能力,也只是你年轻的时候,现在你老了,也就不要将你们那个时候的老一套用到我们身上了”等等之类的话。甚至还觉得可悲,老人老了,没有了那与年轻人相比的能力了,却还是不甘心,非要无时无刻地向别人证明自己年轻时真得很厉害。
是的,奶奶年轻的时候,在我们那里的确是出了名的女强人,年老的时候也颇受敬重,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那个时候的我自以为是,盛气凌人,眼里怎么可能容得下别人的优秀呢?所以,与其说是我不服气,倒不如说是我嫉妒。是的,嫉妒,我嫉妒比我优秀的人。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自大与浅薄无知,于是,我努力地去学习,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虽然而今的我依旧一无是处,尚且还是个无名小卒,但我却觉得很高兴。因为我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与无知了,那么在未来,我就有了继续走下去的目标了。有了目标,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了,却又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