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池塘之底的“仰望”

(2018-02-08 13:56:39)
标签:

杂谈

http://s1/large/006SpM4yzy7hUsHTzDq10

       回到家乡已经有十几天了,一直想为这里写些什么,却总是因为种种缘故而被暂且搁置了。直到今天,一种莫名的情绪推动着我,让我突然间有了创作的灵感。
       不知道为什么,而今的我,十分讨厌刻意的创作,因为我觉得,那是对文学创作的亵渎。所以,我宁愿等,等真情流露,等合适的题材出现。如果等不来的话,我就会自己去找。
       我相信,总会有找到的那一天的。哪怕最后结果还是无疾而终,我也不后悔自己最初的抉择。
       但我从没有想到,我会在翻看杂志时,无意间找到了合适的选题。
       熊培云在《池塘之底》一文中提到,中国农村的底层社会,就是池塘之底。在看到这句话时,有那么一瞬间,有想要仰天长叹的冲动。
       诚然,我的选题不过是在拾人牙慧罢了。然而,“池塘之底”这四个字,带给我的,岂是不咸不淡地说“颇有感触”就能敷衍了事了的。
       我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不允许我浅尝辄止,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更不允许我半途而废。
       ……
       此刻早已夜深人静,正是我写作的时段。看着窗外那轮朦胧的月,却怎么也落不了笔。
       若放在以前,我在写我的故乡时,总会绞尽脑汁地用尽世间最美的词藻去赞美它,可是,而今的我,却怎么也说服不了自己。
       那是我的故乡啊,我怎么能说它的“不是”呢?可是,我心急啊,心急如焚!
        说实话,我及其讨厌悲天悯人,过去是,现在也是。可是,当我面对那些所谓的“生活”场景时,一切“讨厌”都不由自主地消失了。
       我既不是圣人,也不是君子,我只是一个平凡人罢了。可是,一直以来,我都做着“圣人”与“君子”的“黄粱美梦”。与其说是“黄粱美梦”,倒不如说是“南柯一梦”,梦醒了,一切还是老样子。
       
       
      
      
       
       

       

http://s1/large/006SpM4yzy7i0IKLh8420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住的起“高楼大厦”,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走出村庄。 有的人啊,一辈子都生活在村庄里,连大城市去都没去过,什么“高楼大厦”、“霓虹灯”之类的,完全就没有听说过。就更不用提比这些更高一层的事物了。 可笑吗?可悲吗? 不,不可笑,也不可悲。因为这本就是事实。 “事实”,多么官方的解释啊! 不可笑,是因为我没有资格去笑。不可悲,是因为我的悲伤太过做作和牵强了。 即便我心中的确有悲伤划过,可是,在我看来,我那所谓的“伤悲”,不过是一时的同情与怜悯罢了。 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伤悲”,那不过是在“施舍”罢了。 “同情”,真是讽刺,他们并不需要我施舍的这所谓的“同情”。 要明白,真正的“伤悲”,不需要惊天动地,也不需要佯装沉默,而是,我看着你受苦,却无法替你分担,那种不知所措的无力感,大抵,就是“伤悲”吧。

http://s1/large/006SpM4yzy7i0IOghlw9a

对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高大建筑,我是没有兴趣去探寻的。 因为我清楚,它们的上面,委婉地写着“衣着不整,不得入内”这几个大字。进去的话,与其说是自取其辱,倒不如说是不受待见。 然而,你可知,与这些高大建筑一墙之隔的,是什么。 是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许是下过一场雪,路还有点泥泞。 而路的尽头,是一个村庄。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四周都是一些高大的建筑物。与它们相比,小村庄显得是那般的格格不入。 可是,即便再怎么格格不入,那也好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最起码,还有可以抵御严寒的栖息之地。 此刻我所看到的村庄,只是县城内的村庄。 而那些距县城十分偏远的小村庄里,藏着的秘密,不比这儿少。 墙内,是一个世界。墙外,是另一个世界。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在现实面前,梦想,有的时候,是那么的微不足道,甚至是“奢望”。

http://s1/large/006SpM4yzy7i0J5iupNd7

http://s1/large/006SpM4yzy7i0J483GEc0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这扇门背后,有着太多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好想推开这扇年代久远的门,可我走进它时,却发现,门已上锁。许是很久都没人住了,门锁已经生锈了。 我想着,既然这么有感触,就给这张照片配些文字吧。 可是我心里却很清楚,这张照片背后涉及到的东西,远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复杂。 我没有足够的资格去写这段或真或假的文字,哪怕是触景生情后而刻意杜撰的文字的资格,都没有。 并不是因为我写不出这断壁残垣背后的故事,而是因为,它只是千千万万故事中的其中一种罢了。它不仅仅是这个社会的群像。

       想来想去,我最终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故事去配这张图片。因为它太过煽情了。
       不,或者说,这世间其实有很多很多的故事足以与那张照片相媲美,可是,我还是做不到自欺欺人。
       因为我清楚,真正的故事,只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多了的话,倒显得廉价。因为真情可贵。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尚且还苟存着那么一点点真情。要是连真情都没了,那些拍的照片,写的文字,统统都只是一种可笑的“施舍”与自我安慰罢了。
       六年了,不,我都上大学了,应该是七年了。在这七年里,我无数次路过这里,无数次途经过这扇门。
       而今再次路过,我看了一眼,没想到,它还是老样子。和以前一样,一样的沧桑,一样的冷漠。
       走近它时,我却发现,它的沧桑与漠然中,多了些许莫名的忧伤。
       嘘,不要说话,你听,老屋在哭!
       不,是这扇门在哭!
       抚摸着木门上参差不齐的纹路,我觉得莫名的熟悉感突然向我袭来,让我猝不及防。
       似曾相识?或许吧。
       门扇的边缘有一处厚厚的污垢,大抵因为时间长了,还蒙了一层灰,不仔细看是绝对看不到的。
       这层污垢,是不是一位盼望着孩子回家的老母亲留下来的?
       老母亲每天都坐在门槛这里,手倚在门扇上,等着那总以“工作忙”为借口的孩子回家。日子久了,这层污垢也就越加地“厚重”了。
       然而,时间却渐渐磨光了老人所有的期盼。那份等待,也从最初的欣喜,渐渐化为了最后的失望,甚至是绝望。
       是的,绝望。而今还是个学生的我,尚且还不懂那种绝望。我只知道,有什么,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甚至,还在酝酿着一场“风暴”。    
       老人最后离开了。
       是释然后的解脱,还是沉重的绝望,谁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离开,大抵是老人最好的选择吧。
       ……
       这层污垢,会不会是一小孩子留下来的?
       Ta大抵也在等待吧,等着Ta的爸爸妈妈回来。
       Ta是留守儿童,从小都是。Ta渴望温暖,哪怕只是一点点温暖,都让Ta为之欣喜若狂,甚至是受宠若惊。
        然而,现实是不允许的。于是,有些愿望,一辈子都只能是奢望。
       是啊,他们一大家子都要生存下去呢!在赤贫的村庄里,生存,并不等于生活。
       生存,就是为了活着,好好地活着。吃饱,穿暖,已经是最好的“生活”了。而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并不仅限于“物质生活”,它还需要“精神生活”的滋养。
       然而,对于他们来说,他们那所谓的“生活”,不过是在“生存”罢了。
       渐渐地,小孩子长大了,知道的也多了。
       于是,Ta渴望着逃离,逃离这个让Ta厌倦甚至是厌恶的小村庄。
       Ta知道自己需要什么,Ta有了野心。与其说是野心,倒不如说是“虚荣心”。大抵是吧,也许不是,谁能说得清呢!
        ……
       这层污垢,见证了一个老人的垂暮,大抵也见证了一个孩子的成长。或许,它还见证了很多很多故事呢。
       然而,我不想再深究下去了。或许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因为太痛苦了。那种不痛不痒的折磨,甚至比撕心裂肺还难受。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很常见的字眼。然而,越是普遍,就越值得人们去关注,去深究。
      因为在暴风雨来临前,世界都很安静。谁也想不到,会有意外来临。
       其实有些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灾难来临前,连一点前兆都没有。甚至连预警都没有。
        ……
        透过木门的那一处缺口,隐约可以看到庭院里面的东西。
       曾经,这里是被称作“家”的地方。有家的地方,白天里定有袅袅炊烟升起,夜里定亮着一盏昏黄的灯……
       而今,这里只能称作是“老屋”。家还是曾经那个“家”,只是,人走茶凉……
       说书先生“啪”地一声撂下扇子,故事讲完了。
       后来呢?后来的事,又有谁知道呢!
       每个村子里大抵都有这么几家这样的“老屋”,神秘而又孤独。
       说它神秘,是因为它的清冷与这烟火味十足的村庄相比,显得与众不同,让人忍不住去探寻这背后的故事。
       说它孤独,是因为有的“老屋”比我们年龄都大。这么多年来,它独自守着一段回忆,它在等,等着这个家里的主人回来。
        等待的过程中,既有心酸,又有期盼。因为心中有着执念,再怎么心酸也甘之如饴。可是,当有这么一天,你终于决定放弃这无果的等待了,有些东西,也就随之而改变了。
       你不忍心再自欺欺人了。
       ……
       不论是“老屋”,还是“老屋”里的人,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至于在等什么,谁也不清楚。
       外面的人,透过木门的缺口,看见的只是表面。说“物是人非”也好,感慨“世态炎凉”也罢。终究是别人的故事。
       里面的人,不,这里早已荒无人烟了,哪有什么人啊!应该是这“老屋”曾经的主人,我很想知道,Ta每每看向门外时,都在想些什么。
       门里门外,各有各的生活。一番感慨之后,生活还有继续。
       

      

          
        
       
       
        
       
        
          
    
        
        
         

http://s1/large/006SpM4yzy7i0J7aetrd9

有些时候,我们生活的村庄真得很像一堆草丛。可惜,草丛里的草,大都是一些枯草。 然而,不论环境再怎么恶劣,都无法阻挡住少年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的目光。 他们就像枯草丛中“苟活”的青草一样,奋力地挣扎着,努力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

http://s1/large/006SpM4yzy7i0M77zlK08

从池塘之底仰望天空,有太多太多不可说的感慨。 说什么“井底之蛙”,有时候,不过是在附庸风雅罢了。 他们要走出池塘之底,是那般的困难,甚至是“天方夜谭”。 因为总有什么会阻挡着他们,让他们寸步难行。 有些时候,不是他们不愿走出这里,而是,现实。 现实让他们不得不屈就于目前的生活,不得不“苟活”于世。

        我该怎么写呢,又该写些什么呢?我不知道,真得不知道。
        我只知道,那种“爱莫能助”的无力感,在一次又一次地走访中,越发地沉重了。    
        来自池塘之底的“仰望”,有时候只会让人越发地绝望。
        是“仰望”,还是“绝望”,在现实面前,根本就分不清楚
        池塘之底,我们已经沉寂了太久,是时候去奋力一搏了。
         ……
         真得可以走出这里吗?我不知道。 但愿吧,但愿我们都可以走出这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