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军利
吴军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3
  • 关注人气: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反思

(2018-08-11 13:32:36)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反思

    吴军利

本课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第一课时,是“等差数列的前n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函数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以后学数列的求和,数学归纳法等的基础。本节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其中充分利用数学文化背境故事引入课题,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1.对教材的处理。首先借助数学文化背境提出问题,将学生带入了求棋盘麦粒总数的思考之中。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数学现象,师生互动,设计五个问题层层深入,剖析了错位相减法中减的妙用,使学生容易接受为什么要错位相减,经过繁难的计算之后,突然发现了错位相减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神奇。从而得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再对公式进行简单应用,深化理解,最后总结归纳,回到故事结束,首尾呼应,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

2.设计思想是。本节课立足课本,着力挖掘,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本节课例题的设计,先通过精讲一题(例1),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通过例题讲解(例2),进一步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分类讨论的思想和思维的缜密性;再有设计选作思考题:“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教学思想上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还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究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体验求知的乐趣。

3.不足之处。本节虽然以数学文化背景的故事为引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却在求和公式的证明中以“可发现,如果式子两边乘以公比…”一笔带过,这个“发现”却不是大多学生能做到的,他们只能惊叹于解法的奇妙,从而求知欲却会因其“技巧性太强”而逐步消退。因此如何在有趣的数学文化背景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数学知识的发生及形成更为自然,更能贴近学生的认知特征,这是我后面需要改进的方向。

        总之,这节课收获多多,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今后我一定要扬长避短,不断充实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