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9-萬章上(原文及翻译)
(2018-02-27 18:26:03)
标签:
儒释道国学传统文化教育文化 |
分类: 孟子 |
孟子 萬章上
旻:(min)《尚书·尧典》:“钦若旻天。”《尚书·多士》:“不吊旻天。”《诗·小雅·雨无止》:“旻无疾威。”《尔雅·释天》:“秋为旻天。”本义为秋天,这里泛用为“天”之意。劳:《诗·陈风·月出》:“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邶风·燕燕》:“实劳我心。”《论语·泰伯》:“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清魏源《默觚上·学篇二》:“故君子者,佚乐而为君子也;小人者,忧劳而成小人也。”这里用为忧愁愁苦操心之意。长息:人名,公明高的学生。公明高:人名,曾子的学生。恝:(jia)《广韵·黠韵》:“恝,无愁貌。”这里用为淡然,不经心的样子之意。共:通“恭”。
《诗·小雅·六月》:“共武之服。”《诗"小雅"巧言》:“匪其止共,维王之邛。”《诗·大雅·韩奕》:“虔共尔位。”《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公卑杞,杞不共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共承嘉惠。”这里用为恭敬之意。胥:《诗"小雅"桑扈》:“君子乐胥,受天之祜。”《诗·大雅·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管子·大匡》:“将胥有所定也。”《孟子·梁惠王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孟子·万章上》:“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荀子·大略》:“故《春秋》善胥命,而《诗》非屡盟。”《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胥后令。”这里用为观察、考察之意。少艾:《国语·晋语》:“国君好艾,大夫殆。”这里用为漂亮的人之意。热中:内心焦躁。
孟子说:“长息曾经问公明高:‘大舜到田野里,我已经听你讲解过了;望着天哭诉,是为了父母,那我就不懂了。’公明高说:‘这就不是你能理解的了。’这是公明高以孝子的心态,认为不应该若无其事,淡然处之:我尽力地耕田,恭敬地完成做儿子的职责而已,至于父母不宠爱我,我有什么办法呢?帝尧派他的九个儿子两个女儿,还有百官带着牛羊、粮食,到农田里去侍奉大舜,天下的许多读书人都去归附他,帝尧考察天下而把天下迁让给舜。舜却因为得不到父母的欢心,就像走投无路之人找不着归宿一般,变得非常忧愁。被天下的读书人所喜欢,是人人都希望的事情,却不足以使他消除忧愁;美色,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而还是不能解开舜的忧愁;财富,是人人都想获得的,拥有了整个天下,也还是不能解开舜的忧愁;尊贵,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他已经拥有天子君主的尊贵,也还不能解开舜的忧愁。被人喜爱、美色、富裕且尊贵,没有一样能解除舜的忧愁,只有讨得父母的欢心便可以消除他的忧愁了。人在少年时,仰慕父母;知道爱好美色了,则思念年轻漂亮的了;有了妻子,就会思念家室;入仕作官就会思念君主,得不到君主赏识就会内心焦躁。只有最孝顺的人才终身思念父母。到了五十岁还思念父母的人,我在大舜身上见到了。”
怼:(dui)《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死谁怼。”《谷梁传·庄公三十一年》:“力尽则怼。”《说文》:“怼,怨也。”《汉书·外戚传》:“怼以手自捣。”《广雅·释诂四》:“怼,恨也。”这里用为怨恨之意。廪:(lin)《诗·周颂·丰年》:“亦有高廪。”《周礼·廪人》注:“盛米曰廩。”《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粢盛委之所藏也。”《荀子·荣辱》:“余刀布,有囷廪。”《汉书·五行志》:“御廪,夫人八妾所舂米,藏以奉宗庙也。”这里用为米仓之意。捐:《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捐殡。”《说文》:“捐,弃也。”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汉书·食货志》:“而国无捐瘠者。”孟康曰:“捐,谓民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谓捐。”《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这里用为舍弃之意。捐阶:撤掉梯子之意。揜:(yan)《礼记·中庸》:“诚之不可揜,如此夫。”《礼记·檀弓》:“广轮揜坎。”《礼记·王制》:“诸侯不揜群。”《荀子·富国》:“出入相揜。”这里用为掩盖、掩藏之意。象:人名,舜的同父异母之弟。谟:(mo)《尔雅·释诂》:“谟,谋也。”《淮南子·脩务》:“周爰谘谟。”陆机《辩亡论下》:“遂献宏谟。”这里用为计谋,谋略之意。弤:(di)《广韵·荠韵》:“弤,《埤苍》云,舜弓名。”《类篇·弓部》:“弤,画弓也。”这里用为漆成红色的弓之意。校人:《周礼·校人》:“六厩成校。”《左传·成公十八年》:“校正属焉。”这里用为管理池沼的小吏之意。圉:(yu)《尔雅》:“圉,禁也。”《周书·宝典》:“不圉我哉!”《太玄·卷三疆》:“终莫之圉。”《管子·轻重甲》:“守圉之国,用盐独甚。”《庄子》:“其来不可圉。”《说文》:“圉,囹圉,所以拘罪人也。”本义为监押之意,这里用比喻为如犯人被监押而死气沉沉的样子之意。
万章请教说:“《诗经》上说:‘娶妻应该怎么办?必须要禀告父母。’如果这话是真的,大舜是应该最遵守这句话(相信这句话的人,应当没有超过舜的了)。可是大舜没有报告父母就娶妻了,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如果舜禀告了父母就娶不到妻子了。男女结合成家,是人生的重大伦常。如果禀告了,就要废弃这个伦常,从而就会怨恨父母,所以大舜没有报告父母。”万章说:“大舜不禀告父母而娶妻,我已经听懂其中的缘故了;帝尧嫁女儿给大舜没有告诉舜的父母,这又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帝尧也知道如果告诉了舜的父母就不能把女儿嫁给舜了。”
万章说:“父母叫舜去整修谷仓顶,然后撤掉了梯子,父亲瞽瞍放火焚烧谷仓。要舜去淘井,瞽瞍一出井就堵塞盖住了井口。舜的弟弟象说:‘谋害舜都是我的功绩,牛羊分给父母,粮仓分给父母,盾和戈归我,琴归我,雕漆的弓归我,两个嫂嫂让她们侍候我睡觉。’象走进舜的屋子,舜却安坐在床上弹琴。象说:‘我想你想得好苦啊。’但神色惭愧。舜说:‘我心里想的唯有臣子和百姓,你就协助我管理他们吧。’我不明白,舜难道不知道象要谋杀他吗?”孟子说:“怎么会不知道呢?象忧愁他也忧愁,象高兴他也高兴。”万章说:“那么,舜是假装高兴吗?”
孟子说:“不。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管理池沼的人把鱼养在池塘里,管池沼的人却把鱼煮来吃了,却向子产汇报说:‘刚放它时,好象犯人一样死气沉沉的,过了一会,就欢乐起来,很快就悠然游往水深处而找不见了。’子产说:‘它到了好地方呀,它到了好地方呀。’那人退出后,对人说:‘谁说子产很有智慧?我已经把鱼煮熟吃了,他还说,它去了好地方呀,它去了好地方呀!’所以,对君子可以欺骗其方正,却难以蒙蔽他离开正道(对于君子,可以使用合乎人情的方法欺骗他,而不能以违反常理的诡计欺骗他)。象既然假装用敬爱兄长的态度而来,舜因此便真诚地相信而感到高兴,怎么能说是假装的呢?”
共工:古史传说人物。共工本为其官名。幽州:地名,在今北京密云县东北部。驩兜huān
dōu:人名。与共工互相勾结,结成死党。崇山:地名,在今湖北崇阳县南部。三苗:古代国名,顽固不服舜的统治,舜因而杀其首领。三危:地名,在今甘肃敦煌县东南部。鲧:(gun)古人名,夏禹的父亲。《史记》:“禹之父曰鲧。”相传他因治水无功而获罪被杀。有庳(bi):地名,旧说在今河南道县之北。
咸丘蒙:人名,孟子的学生。蹙:(cu)《诗·小雅·节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仪礼·士相见礼》:“始见于君,执挚至下,容弥蹙。”《孟子·梁惠王下》:“举疾首蹙頞而相告。”《荀子·富国》:“蹙然衣粗食恶。”这里用为局促不安之意。殆:(dai)《书·泰誓》:“亦曰殆哉。”《诗·小雅·正月》:“民今方殆,视民梦梦。”《老子·十六章》:“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二十五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文》:“殆,危也。”这里用为危险之意。岌:《管子·小问》:
“危哉,君之国岌乎!”《说文新附》:“岌,山高貌。”本义山高,这里用为高耸危险之意。《尧典》:《尚书》中的一篇,亦称《帝典》。主要记载尧舜禅让事迹,反映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些历史概况。周余黎民﹐靡有孑遗。"郑玄笺﹕"周之众民多有死亡者矣。今其余无有孑遗者﹐言又饿病也。"王先谦集疏引赵岐《孟子章句》﹕"周余黎民﹐靡有孑遗。志在忧旱灾民﹐无孑然遗脱﹑不遭旱灾者﹐非无民也。"í靡:无,没有; 孑jié,无右臂也。——《说文》
孑遺:遗留,剩余。
咸丘蒙说:“舜没有以尧为臣,这个我已经懂得了。《诗经》上说:‘天下所有的土地,没有一处不是天子的;四海之内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天子的臣民。’而舜既然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民,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这首《北山》诗,不是你所理解的那样;而是说为王事勤劳不能奉养父母。诗中是说:‘这些事没有一件不是天子的事情,却只让我一人劳苦。’所以解说《诗经》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言辞,也不要拘于言辞而误解作者的本意。要用自己的思考去领会诗意,才能得到诗的真谛。如果拘于言辞,那首《云汉》诗篇说:‘周朝剩余的平民,没有一个生存。’相信这个话,就等于说周朝没有后代了。孝子的最高境界,没有超过尊敬自己双亲的事了;尊敬双亲的最高境界,没有超过以天下来养活自己双亲的事了。作为天子的父亲,那是尊贵到了极点;以天下养活双亲,那是奉养双亲的极点。《诗经》上说:‘永远地讲究孝道,孝道便是天下的法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尚书》说:‘舜恭敬地来见瞽瞍,以至谨慎战栗,瞽瞍也就相信舜的诚心而顺理而行了。’这怎能说是父亲不能以他为子呢?”
相:《书"汤誓》:“伊尹相汤伐桀。”《书·大诰》:“周公相成王。”《诗"大雅"生民》:“有相之道。”《易·泰·象》:“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论语·卫灵公》:“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广韵·漾韵》:“相,扶也。”《集韵·漾韵》:“相,助也。”这里用为辅佐、扶助之意。
万章请教说:“冒味地请问,向上天推荐,而上天接受了;向老百姓介绍,老百姓也接受了,这怎么样说?”
孟子说:“尧派舜主持祭祀仪式,一切神灵都来享用,这是上天接受了;派舜主持政事,而政事治理井井有条,老百姓都安居乐业,这就是民众接受了。是上天把天下交给舜,是人民把天下交给舜,所以说,天子不能把天下交给他人。舜辅佐尧二十八年,这不是单凭人力就能做到的,这有上天的力量。尧去世,三年服丧后,舜避开尧的儿子一直到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拜天子,不去见尧的儿子而去拜见舜;打官司的人,不去见尧的儿子而去拜见舜;歌颂的人,不歌颂尧的儿子而歌颂舜,所以说,这是天意。这之后舜才回到中原,继承天子之位。如果居住尧的宫殿,逼迫尧的儿子,就是篡夺,而不是上天给的了。《尚书·泰誓》上说:‘上天所看见的来自于人民所看见的,上天所听见的来自于人民所听见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阳城:地名,在今河南登封县北部。箕山:地名,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部。益:为舜属下的一个大臣。《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这里用为人名之意。启:夏禹的儿子,即夏后氏之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建都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丹朱:人名,尧的儿子,名叫朱,封于丹,故称丹朱。桐:地名,在今河南商丘以西,位处当时商朝国都的西南方。旧说桐是汤的葬地。毫:地名,商汤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县西部。《孟子·滕文公下》:“汤居亳,与葛为邻。”
孟子说:“不对,不是这样的。上天想把天下给贤人,就会给贤人;上天想把天下给君主的儿子,就会给君主的儿子。从前,舜推荐禹给上天,经过十七年,舜去世,服丧三年后,禹避开舜的儿子到了阳城,天下的老百姓都跟随着他,就象尧去世后不跟从尧的儿子而跟从舜一样。禹向上天推荐益,经过七年,禹去世,服丧三年后,益避开禹的儿子到了箕山的北面,朝见和打官司的人却不到益的那里去而到启的那里去,他们说:‘这是我们天子的儿子呀。’歌颂的人都不歌颂益而歌颂启,他们说:‘这是我们天子的儿子呀。’尧的儿子丹朱不贤能,舜的儿子也不贤能。舜辅佐尧,禹辅佐舜,经历的岁月多,对百姓的恩惠时间也久。启很贤明,能够谨慎小心地继承禹的美德,益辅佐禹,经历的岁月少,对老百姓施予恩惠的时间也短。舜、禹、益之间相距时间的长短,他们儿子的贤明或不贤明,都是天意,不是人的力量所能为的。凡事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却自然办到了的,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招致的却自然来到了的,就是命运。一个平民而能拥有天下,品德修养必然象舜和禹一样,而且还要有天子的推荐,孔子(虽然是圣人,因为没有天子的推荐),所以得不到天下。世代相传而得到天下的,上天如果要让他丧失天下,则必须是夏桀、殷纣王那样残暴无德的君主,所以益、伊尹、周公(虽然圣贤,因为所遇到的君主都不是夏桀、殷纣王那样),便得不到天下。伊尹辅佐商汤统一了天下,商汤去世,太丁未继位便死了,外丙在位二年,仲壬在位四年,至太甲时,因为他破坏了商汤所立的法度,伊尹就把他流放到桐邑。过了三年,太甲悔过自新,对自己往日的所作所为非常怨恨,决心改过,就是在桐地,也能以仁义行事,三年中,他听从伊尹对自己的训导,于是又回到毫都当天子。周公之所以没能拥有天下,就和益在夏代、伊尹在殷朝一样。孔子说:‘唐尧、虞舜以天下禅让给贤人,夏、商、周三代却传于子孙,本质上是一致的。’”
要:通“徼”。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不庶几,不要幸。”孙星衍云:“要与徼通。”《孟子·公孙丑上》:“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赵岐注:“要,求也。”《吕氏春秋·爱类》:“要利之人,犯危何益?”高诱注:“要,徼也。”这里用为探求、求取之意。有莘:古国名,在今河南陈留县东北。币:《周礼·大宰》:“四曰幣贡。”《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幣。”《礼记·曲礼》:“幣曰量幣。”《礼记·月令》:“用圭璧更皮幣。”《战国策·齐策三》:“请具车马皮幣。”《说文》:“幣,帛也。”这里用为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之意。嚣:(ao)通敖。《诗·大雅·板》:“我及尔谋,听我嚣嚣。”《尔雅》:“仇仇,敖敖,傲也。”这里用为傲慢之意。嚣嚣然:很傲慢的样子。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伊尹在有莘国的郊野种田,而欣赏喜爱尧舜之道。如果不合于义,不合于道,即使把天下的财富都作为俸禄给他,他也不屑一顾。即使给他一千辆马车,他也不会看一眼。如果不合于义,不合于道,他一点小东西也不会拿给别人,也不会向别人要一点小东西。商汤王派人用皮币帛礼聘请他,他很傲慢地说:‘我要汤的财物干什么呢?怎么能比得上我安于田野之中,在此以尧、舜之道为乐趣呢?’商汤王多次派人去聘请他,他后来改变了态度,说:‘我与其身居田野之中,由此以尧、舜之道为乐趣,我为什么不去使现在的君主成为尧、舜一样的君主呢?我为什么不去使现在的百姓成为尧、舜治理下的百姓呢?我为什么不去使我有生之年亲眼看到这些呢?上天生育这些民众,就是要让先明理的人启发后明理的人,使先觉悟的人启发后觉悟的人。我,是上天生育的民众中的先觉悟的人,我要用这个尧、舜之道来启发上天所生的这些民众。不是我去启发他们觉醒,又有谁呢?’伊尹认为,这天下的百姓,一个个男子和女子如果有没受到尧、舜之道恩惠的,就好象是自己将他们推进水沟中一样。伊尹就是这样自愿把天下的重担挑在肩头的,所以他俯就商汤王而劝说征伐夏桀以拯救人民。我没有听说过先使自己屈曲,却能够匡正别人的;更何况先使自己受到侮辱,却能够匡正天下的?圣人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有的远避,有的亲近,有的离去,有的不离去;归根究底洁身自好而已。我只听说伊尹以尧、舜之道求取商汤王,却没有听说用割肉烹调技术来求取商汤王。《伊训》里说:‘上天的惩罚由夏桀自己造成,我只是自亳邑开始计划而已。’”
主:《易·坤·辞》:“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易·明夷·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玉篇·部》:“主,典也。”《广韵·廙韵》:“主,掌也。”这里用为掌管、主持之意。痈疽:人名,即雍渠,卫灵公的太监。另一说指治痈疽的医生,是卫灵公的亲信。侍人:即寺人、奄人,即后来所谓的宦官,或称太监。瘠环:人名。颜雠由:人名,亦作颜浊邹,顏讎由,衛之賢大夫也,史記作顏濁鄒。弥子:人名,即卫灵公的宠臣弥子瑕。司城贞子:人名,陈国的一个官员。陈侯周:人名,陈国国君,陈怀公的儿子。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这是好事之徙捏造出来的。孔子在卫国时住在颜雠由家里,卫灵公的宠臣弥子瑕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姐妹,弥子告诉子路说:‘孔子住在我家,便可以得到卫国的卿位。’子路将这话告诉孔子,孔子说:‘一切都由天命安排。’孔子依礼而进,依义而退,所以他说得到与得不到都由‘天命决定’。如果他住在痈疽和瘠环家里,这种行为便是无视礼义和天命了。孔子在鲁国和卫国都不顺心,又遇上宋国的司马桓魋,要拦截杀害他,于是就改变装束通过宋国。那个时候孔子正处在困难的境地,便住在了司城贞子的家里,做了陈侯周的臣子。我听说,观察在朝的近臣,只要看他所招待的客人;观察外来的远臣,只要看他所寄居的主人,(就可以知道了)。如果孔子真的住在宦官痈疽和太监瘠环家里,怎么还能算是孔子呢?”
百里奚:人名,虞国大夫,虞灭后被转卖到楚国,秦穆公听说他有贤才,遂以五张羊皮的代价将他赎出,任命他为秦国大夫。在他的辅佐下,秦穆公成就了春秋霸业。鬻:(yu)《左传·昭公十四年》:“鲋也鬻狱。”《国语·齐语》:“市贱鬻贵。”这里用为卖,出售之意。秦穆公:(?——前621年)春秋时秦国君,名任好。虞:(yu)周初所封诸侯国名,在今山西平陆东北。虢:(guo)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宫之奇:虞国大夫。干:《诗"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干矣。”《诗"鄘风"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诗·小雅·采芑》:“师干之试。”《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庄子·徐无鬼》:“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孟子·公孙丑下》:“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荀子·议兵》:“皆干赏蹈利之兵也。”这里用为求取之意。举:《左传"襄公三年》:“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后汉书·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这里用为选拔、举荐之意。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这是好事之徒编造出来的。百里奚是虞国人,晋国人用垂棘产的璧玉和屈地产的良马为礼物,向虞国借路以便去征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百里奚不劝谏,因为他知道虞君是劝谏不了的,于是就离去了。他到秦国时,已有七十岁了,竟然不知道以养牛的方式去求秦穆公是一种卑劣的方式?这能说是明智吗?知道不可劝谏而不劝谏,能说是不明智吗?知道虞君将要毁亡而事先离开他,就不可以说不明智了。当时在秦国被选荐,知道秦穆公是个有作为的人而辅佐,难道说不明智吗?辅佐秦国而使秦国的君主扬名于天下,能留传于后代,不贤明能做到这样吗?卖掉自己以成就君主,连一般乡党中清白的人都不肯干,怎么能说贤者倒肯这样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