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10-萬章下(原文及翻译)
(2018-02-27 18:28:07)
标签:
儒释道国学传统文化教育文化 |
分类: 孟子 |
孟子 萬章下
横:(heng)假借为“犷”。《孟子·滕文公下》:“处士横议,以待我以横逆,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荀子·修身》:“横行天下。”扬雄《长杨赋》:“东夷横畔。”《汉书·彭宠传》注:“以威力相胁曰横。”这里用为横暴,放纵之意。汙:(wu)《孟子·公孙丑上》:“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这里用为贪官污吏的污之意。佚:《公羊传·成公二年》:“其佚获奈何?”《荀子·宥坐》:“身不佚者志不广。”这里用为遗弃之意。接:《礼记·曲礼上》:“由客之左,接下承弣。”郑玄注:“接下,接客手下也。”《荀子"大略》:“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史记·平准书》:“汉兴,接秦之敝。”《字汇·手部》:“接,承也。”这里用为承受之意。淅:欧阳修《秋声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这里用为形容轻微的风声和雨、雪、落叶的声音之意。
孟子说:“伯夷这个人,是圣贤中的清高者;伊尹这个人,是圣贤中有责任感的人;柳下惠这个人,是圣贤中的随和者;孔子这个人,是圣贤中能够因时而变的人。孔子可说是集大成的人。所谓集大成者,就好比演奏音乐时敲击金钟而玉磐也有振动一样。所谓的金声,是节奏旋律的开始;所谓玉振,是节奏旋律的终结(就像奏乐要先敲金钟,最后以玉磐收束一样。先敲金钟,是节奏条理的开始;用玉磐收束,是节奏条理的终结)。所谓节奏旋律的开始,是智的体现;所谓节奏旋律的终结,是圣的体现(条理的开始在于智,条理的终结在于圣)。所谓智,就好比技能;所谓圣,就好比力量。这就象射箭于百步之外,箭能到达,是因为你的力量;箭能射中,就不是因为你的力量了(这就像在一百步以外射箭,射到了是你的力气;射中了却不是由你的力气决定一样)。”
北宫錡:人名,卫国人。班:通“颁”。《左传·桓公六年》:“使鲁为其班。”《礼记·曲礼》:“班朝治军。”《韩非子·存韩》:“班位于天下。”《汉书·翟方进传》:“周公…制礼乐,班度量,而下大服。这里用为颁布之意。粪:《周礼·草人》:“凡粪种。”注:“凡所以粪种者,皆谓煮取汁也。”《老子·四十六》:“却是走马以粪。”《礼记·月令》:“可以粪田畴。”这里用为施肥治田之意。
孟子说:“详情已不知道了。诸侯们都厌恶它妨害了自己的利益而把这方面的典籍给销毁了,但我也听说过大概的情况。天子是一级,公是一级,侯是一级,伯是一级,子、男同是一级,总共五个等级。君是一级,卿是一级,大夫是一级,上士是一级,中士是一级,下士是一级,总共六个等级。天子直接管辖的地方,方圆千里,公侯的封地方圆百里,伯的封地方圆七十里,子、男爵的封地方圆五十里,总共四个等级。不能达到方圆五十里的,不能直接同天子来往,只能附属于诸侯,叫做附庸。天子朝中的卿所受的封地视同为侯爵一样,大夫的封地视同为伯爵,元士的封地视同为子、男爵。
“大的诸侯国方圆百里,国君的俸禄十倍于卿,卿的俸禄四倍于大夫,大夫的俸禄一倍于上士,上士一倍于中士,中士一倍于下士,下士与在官府服役的平民同样俸禄,这些俸禄足以抵偿他们耕种的收入了。次一等的诸侯国方圆七十里,国君的俸禄十倍于卿,卿的俸禄三倍于大夫,大夫一倍于上士,上士一倍于中士,中士一倍于下士,下士与在官府服役的平民同样俸禄,俸禄足以抵偿他们耕种的收入了。
“小的诸侯国家方圆五十里,国君的俸禄十倍于卿,卿的俸禄二倍于大夫,大夫一倍于上士,上士一倍于中士,中士一倍于下士,下士与在官府服役的平民同样俸禄,这些俸禄足以抵偿他们耕种的收入了。
“耕种者的收入大概是这样,一个农夫有百亩地;百亩地都施肥耕作,上等的农夫可供养九人,稍次一点的可供养八人,中等的可供养七人,稍次一点的可供养六人,下等的可供养五人。平民在官府服役的,他们的俸禄也参照这个定等级差。”
友:《易·损·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周礼·天官·大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八曰友,以任得民。”郑玄注:“友,谓同井相合耦耡作者。”《论语·为政》:“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孟子·滕文公上》:“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赵岐注:“‘出入相友’,相友耦也。”《释名·释言语》:“友,有也,相保有也。”这里用为互助合作之意。挟:《孟子·尽心上》:“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战国策·秦策一》:“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这里用为要挟、强迫别人服从之意。孟献子:人名,鲁国的大夫,叫仲孙蔑。费惠公:周朝所封的一个小国的春秋时的一个国君。乐正裘、牧仲、颜般、王顺、长息:皆人名。亥唐:人名,晋国人。
孟子说:“不倚仗自己年纪大,不倚仗自己地位尊贵,不倚仗有兄弟关系才能交朋友。所谓交朋友就是因朋友的品德而相交,心中不能有什么倚仗。孟献子,是拥有兵车百乘的大夫,他有五个朋友,乐正裘、牧仲、其他三个人的姓名我忘记了,孟献子和这五个人交朋友,是不提献子家的地位的。这五个人如果也看重献子家的地位,就不会与他交朋友了。不仅是拥有兵车百乘的世家如此,即使小国的国君也有朋友。费惠公说:‘我对于子思,看成是老师;我对于颜般,则以他为朋友;王顺、长息则是侍奉我的臣子。’不仅是小国的君主如此,即使是大国的君主也有朋友。晋平公对于亥唐这个人,亥唐叫他进去就进去,叫他坐下就坐下,叫他吃饭就吃饭,哪怕是粗茶淡饭,从不会不吃饱,因为不敢不吃饱。然而晋平公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并不与他共居官位,不与他共理政事,不与他共享俸禄。这只是一般士人对贤者的尊敬,不是王公尊敬贤人所应当做的。舜去进见帝尧,帝尧让他这位女婿住在别宫,也宴请舜,互为宾主,这是以天子的尊位同老百姓交朋友的典型。以地位低的人尊敬地位高的人,就称为尊重贵人。以地位高的人尊敬地位低的人,就称为尊敬贤人。尊重贵人,尊敬贤人,其行为方式其意义都是一样的。”
际:《易·泰·象传》:“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淮南子·原道》:“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广雅·释诂四》:“际,会也。”这里用为交合、会合之意。
孟子说:“恭恭敬敬就行了。”万章说:“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别人的礼物就是不恭敬,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尊贵的人赏赐的,就说:‘我收取这个东西,是合乎义呢?还是不合乎义呢?’然后再接受,这是不恭敬的,所以不要拒绝。”万章说:“请问我们不在口头上拒绝,而只是在心里拒绝,心想:‘这是他取自老百姓的不义之财呀。’而用其它借口不接受,难道不可以吗?”孟子说:“如果依道同我交往,依礼节同我接触,那孔子也会接受他的礼物的。”
御:《易·蒙·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诗·邶风·谷风》:“亦以御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人御师必于殽。”《论语·公冶长》:“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羊传·桓公八年》:“御寒暑之美服。”《荀子·荣辱》:“于是又节用御欲。”这里用为防御、防守、对抗之意。康诰:是《尚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康诰》是周公封康叔时作的文告。周公在平定三监(管叔、蔡叔、霍叔)武庚所发动的叛乱后,便封康叔于殷地。这个文告就是康叔上任之前,周公对他所作的训辞。闵:通“暋”(min)。《书·康诰》:“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传:“暋,强也。自强为恶,而不畏死。”《尔雅·释诂上》:“暋,强也。”这里用为强悍之意。譈:(dui)《尚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今本“憝”作“譈”。《玉篇·言部》:“譈,《字书》或憝字也。,憝,怨也,恶也,在《心部》。”这里用为憎恶、怨恨之意。猎校:争夺猎物。赵岐注:“猎校者,田猎相校夺禽兽,得之以祭,时俗所尚,以为吉祥。”犹如现代蒙古族的抢羊游戏。
孟子说:“不可以接受。《康诰》上说:‘杀人而掠夺财物,强悍不怕死,凡是人民没有不憎恶的。’这种人不必等待教育就可以诛杀他。殷从夏接受这条法规,周又从殷接受这条规,这是他们所不愿意更改的。如今这种杀人越货的现象愈演愈烈,如何能接受这种馈赠呢?”万章说:“如今的诸侯们所取的都是人民的,就好象是拦路抢劫一般。‘如果把交际的礼节搞好了,这些君子也接受’,请问这有什么说法呢?”孟子说:“你以为有圣王兴起,就会对现在的诸侯们一律加以诛杀呢?还是经过教育仍不悔改再去诛杀呢?所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去巧取豪夺的叫强盗,这只是把它高度概括而说的话。孔子在鲁国当官的时候,鲁国人玩争夺猎物的游戏,孔子也参加玩这种游戏。争夺猎物尚且可以,何况于接受他们的赏赐?”
簿:《史记·张释之传》:“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论衡·谢短》:“儒生所短,不徒以不晓簿书。”这里用为登记事物的册子之意。兆:《老子·二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楚辞·九章·惜诵》:“行不群以颠越兮,又众兆之所仇。”这里用为人民百姓之意。兆,古文兆卜省。――《说文》兆象;征兆;预兆
孟子说:“他是在行道呀。”万章说:“既然为着行道,还要去争夺猎物吗?”孟子说:“孔子先用文书籍册规正祭祀仪式上用的器物和祭礼用品,不用四方献来的食物供祭祀之用(赵岐注:“先为簿书以正其宗庙祭祀之器,即其旧礼取备于中国,不以四方珍食,供其所簿正之器度。)(南怀瑾老师认为:孟子这里是说,孔子以正统文化的精神考察古代的文化,以祭祀为先,并不是以四面八方来的机会作为谋生工作,他是以文化精神来竞争的。“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应该是“不是嗟来之食”的意思,宁可饿死,也不能随便,只有以文化传统的精神去竞争才是正理。)。”万章说:“那么孔子为什么不离去呢?”
孟子说:“先得试一试嘛,试行的结果,如果他的学说可以行通,而国君不肯执行,而后他才离去,所以他没有在一个地方淹留过三年。孔子有时见到道可行才出来当官,有时因为君主对他的礼遇不错才当官,有时因国君养贤而当官。对鲁国的季桓子,是道可行才当官;对卫灵公,是因为礼遇不错才当官;对卫孝公,是因为国君养贤才当官。”
柝:(tuo)《周礼·天官·宫正》:“夕击柝而比之。”《左传·哀公七年》:“鲁击柝闻于邾。”《荀子·荣辱》:“抱关击柝而不以为寡。”《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大夫击门,士击柝。”《资治通鉴·唐纪》:“留击柝者。”本义为巡夜打更用的梆子之意,这里用为打更之意。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承田:管理畜牧的小官。
托:《礼记·檀弓下》:“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战国策·赵策》:“自托于赵。”《楚辞招魂》:“东方不可以託些。”《说文》:“託,寄也。”《资治通鉴》:“岂足托乎。”这里用为寄托之意。餽kuì
同“馈”馈,饷也。――《说文》在别人挨饿时送去食物,支持其渡过难关)氓:《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管子·八观》:“氓家无积而衣服修。”《战国策·秦策》:“而不忧民氓。”《淮南子·脩务》:“以宽民氓。”《孟子·滕文公上》:“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说文》:“氓,民也。”古代称外来的百姓为氓,这里用为百姓之意。
孟子说:“是不敢呀。诸侯失去了自己的国家,然后去寄托于其他诸侯,这是合于礼的;士如果寄托于诸侯,那是不合于礼的。”万章说:“如果国君赠送粮食给他,他可以接受吗?”孟子说:“可以接受。”万章说:“接受馈赠是什么原因呢?”孟子说:“国君对于流动的外来百姓,也是要周济的。”万章说:“周济则接受,赏赐则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不敢呀。”万章说:“冒昧地请问为什么不敢呢?”孟子说:“守关的打更的人都有固定职业,才能从上面领取俸禄,没有固定职业而接受国君的赏赐,这被认为是一种不恭敬的行为。”
摽:(biao)《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擗有摽。”这里用为赶出去之意。台: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行为。《左传·昭公七年》:“仆臣台。”服注:“给台下征召也。”《广雅·释诂一》:“台,侍也。”这里用为称呼之意。
孟子说:“鲁缪公对于子思,就多次派人慰问,也多次赠送煮熟的肉。子思对此很不高兴。最终,把派来的使者,赶出大门之外,向北面叩头作揖而拒绝接受馈送,说:‘现在我才知道,君主是把我孔伋当成狗马来畜养一样呀。’大概从那时起使者不再来送东西了。很喜欢贤才但不举荐任用,又不能用养贤的方法来对待,这能说是喜欢贤才吗?”
万章说:“冒昧地请问国君想奉养君子,那要怎么样才算是养贤呢?”
孟子说:“用国君的名义送来礼物,按理要两次跪拜叩头然后才能接受。以后管仓库的人经常送来粮食,管厨房的人经常送来肉食,这些就都不是用国君的名义了。子思认为为了几块煮熟的肉食使自己辛苦地多次跪拜,这不是供养君子的方式。尧对于舜,是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侍奉舜,又把两个女儿嫁给舜,百官、牛羊、仓库等都齐备了,使舜在四野之中得到很好的侍奉,然后提拔他使他处于很高的职位,所以说,这是王公尊敬贤人的典型。”
質:质,以物相赘也。——《说文》。按,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
孟子说:“住在都市没有官职的人叫市井臣民,住在乡下没有官职的人叫草野臣民,都称为庶人。庶人不送见面礼而为臣属,不敢去拜见诸侯,是合于礼的。”万章又问:“作为庶人,要他去服役,他就去服役;君主想见他,就召他,而他却不去见,这又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去服役,是应该的;去见诸侯,是不应该的。况且君主想接见他,为的是什么呢?”万章说:“是因为这个人见多识广,是因为这个人贤能。”孟子说:“就因为见多识广而召见?那么天子还不能随便召见自己的老师,何况诸侯们呢?如果是因为贤能而召见,那么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想见贤人而随便召他来见的。鲁缪公屡次想见子思,说:‘以古代千乘之国的国君,如果想同士人交朋友,你觉得怎么样?’子思很不高兴地说:‘古代人是这样说的:侍奉就是侍奉嘛,怎么能说是交朋友呢?’子思的不高兴,岂不是等于说,‘以地位而言,你是君主,我是臣子,怎么能和国君交朋友呢?论品德,那是你求教于我,怎么可以和我交朋友呢?’有千辆兵车的国君,想与他交朋友都不可能做到,更何况是召见呢?从前齐景公田猎时,用旌旗召唤管理园林的官吏而召唤不来,就想杀掉他。‘有志之士即使身死沟壑之中也不忘自己的志向,有勇之士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不丢弃自己的勇气。’孔子对那一位管理园林的官吏是认可他的什么呢?是取他不是自己应该接受的召唤之礼,便不去应召这一点呀。”
旃:(zhan)《谷梁传·昭公八年》:“置旃以为辕门。”《说文》:“旃,旗曲柄也。周礼曰:‘通帛为旃。’”《释名·释兵》:“通帛为旃。通以赤色为之。”这里用为赤色的曲柄旗之意。旂:(qi)《诗·小雅·采芑》:“其车三千,旂旐央央。”《诗·小雅·出车》:“旂旐央央。”《诗·周颂·载见》:“龙旂阳阳。”《尔雅》:“有铃曰旂。”孙注:“铃在旂上,旂者画龙。”《说文》:“旂,旗有众铃以令众也。”这里用为上绘交龙并有铃铛的旗子之意。旌:《礼记·明堂位》:“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国语·吴语》:“建旌提鼓。”《说文》:“旌,游车载旌析羽。”这里用为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之意。底:《诗·小雅·大东》:“周道如底,其直如矢。”《释名·释地》:“地者,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这里用为底子、基础之意。视:《书·太甲中》:“王懋乃德,视乃厥祖。”《诗·小雅·大东》:“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诗·小雅·白华》:“念子懆懆,视我迈迈。”这里用为效法之意。
孟子说:“用皮帽子。召唤百姓用赤色的曲柄旗,召唤士用带铃的旗,召唤大夫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用招唤大夫的方法招唤管理园林山泽的官吏,他死也不敢前往;以招唤士的方法招唤百姓,百姓怎么敢前去呢?更何况用招唤不贤能的人的方法招唤贤人呢?想要见贤能的人而不遵守礼节,就好比要人家进来却紧闭着大门一样。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大门。惟有君子能走这条路,能出入这扇门。《诗经》上说:‘大路平如磨刀石,笔直犹如箭之杆;此路只有君子走,小人随后所效法。’”
万章又请教说:“那么,孔子的‘闻君主召唤,不等马车驾好就要先出发’,那么孔子错了吗?”
孟子说:“那是因为孔子正在做官,有职务在身,国君是用召唤官的办法召他。”
前一篇:《孟子》9-萬章上(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