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2024年4月古窑民俗博览区(古窑)(四)
贵阳张老者,游览日期:2024年4月18日
古窑民俗博览区,历代古窑展示区内有古代制瓷作坊、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产作业线、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风火仙师庙、瓷行等景点,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以及传统名瓷精品。
截至2015年底,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明清御窑中的青窑、龙缸窑、风火窑,均已成功复烧。
从2015年3月起,每个月古窑都持续定期烧窑。来到古窑的游客将有更多观看柴窑烧瓷机会,在周末能欣赏到开窑出瓷的盛况。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是全国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景区内保护传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窑(获得“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吉尼斯世界纪录)、明园(明代古建筑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
清代镇窑(简称“镇窑”)为我国传统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瓷窑。窑房是穿逗式木构架建筑。全长15---20米,容积为300立方米左右,最高处6米上下。烧炼以松柴为燃料(故又称“柴窑”),火焰长而灰分少,不含有害物体,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等的釉面呈色效果良好。镇窑是迄今保存最完整,最具价值的古窑瓷窑。2000年7月25日,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葫芦窑,是釉变的巫仪,陶土的还魂术。窑膛里跳着傩戏,火焰是穿红袍的萨满,为陶土招魂。开片声是陶土在高温中复活的骨响。
投柴孔是吹孔,窑身是陶笛的腔体,风穿过时整座山开始演奏釉色的安魂曲,而陶土在火焰里学会了歌唱。
明清御窑展区是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这里复原了明清时期御窑的场景,能让您直观感受到当时御窑的规模和烧制工艺。
展区里展示了明清御窑的建筑风格,比如传统窑房的布局、结构等。而且,您还能看到当时烧制瓷器所使用的一些工具和设备,像陶车、窑具等。
技艺的展示,工匠们会现场演示拉坯、利坯、画坯等工序,让您亲眼见证一件精美瓷器是如何诞生的。
青窑,专烧小件瓷器的官窑,因瓷器成色以"上品为青"得名。窑室宽1.75米、进深1.58米、高2.1米,单次可烧制碗、钟、盘、碟等青花瓷器300余件,
据《万历江西省大志》记载,青窑与龙缸窑、色窑等六类窑炉共同构成明代御窑体系,专门烧造高温瓷器
。
龙缸窑是明代景德镇官窑之一,专为宫廷烧制绘有云龙纹的大型瓷缸,亦称“缸窑”“大龙缸窑”。窑体前宽六尺,烧制时需经溜火七昼夜、紧火两昼夜,封窑冷却十日后开窑,成品包括青双云龙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类型。
风火是烧窑的关键,因此将所有瓷窑统称为风火窑,并尊窑神童宾为风火仙师。这一命名充分体现了古人对风火窑的尊崇。风火窑不仅能烧制出众多品种的瓷器,还包括大型瓷器,其烧成难度极高,古人甚至有“六作之中,风火窑匠最为辛苦”的说法。
匣体也就是陶瓷匣钵,它是烧制陶瓷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窑具之一,俗称“笼盔”。在烧制陶瓷器时,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造成破坏和污损,会把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匣钵里焙烧。无论是柴烧还是煤烧,匣钵都起着关键的保护作用,能提高瓷件的外观质量,充分利用窑室空间进行高空装烧制品。
色窑即秘色窑,是专门烧制高温颜色釉瓷。窑室宽2.1米,进深2米,高2.2米。高温颜色釉瓷的烧成温度通常在1250度以上,大多系生坯挂釉后入窑一次烧成。釉色有红、蓝、白、青、黑等,品种繁多,色泽缤纷。色窑以生产釉色青翠类玉、胎质细腻致密的秘色瓷著称。
爁熿窑是烧制中、低温颜色釉瓷,也为漏釉的瓷器补釉后复火烧炼。窑室宽1.8,进深1.6米,高2.1米。中、低温颜色釉瓷一般是在素白瓷或涩胎上施釉后第二次焙烧而成。釉面虽然硬度较低但颜色均匀、光亮。
窑膛是坍缩的星云,陶土在引力中旋转,釉色是超新星爆发的余晖。开片声是宇宙在胎骨上刻下的暗物质纹路。
青烟绕,土为丹,火作符。窑膛似老君八卦炉,釉色流转九转功成处,开片声里,瓷胎化鹤去。
龙窑为中国传统陶瓷窑炉之一,窑炉依山势倾斜砌筑,形状似龙而得名。龙窑结构简单,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一般以茅草、树枝等为燃料。造价低、装烧量大,并可充分利用余热。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火焰抽力大,可形成烧造青瓷、影青瓷的还原气氛。龙窑为景德镇宋代瓷业的兴盛作出了杰出贡献。景德镇湖田、瑶里、丽阳等多处发现有宋代龙窑遗址。
龙窑,像一尊伏在群山间的青铜饕餮,以陶土为食,以松枝为酒。窑口是它永不闭合的咽喉,吞咽整片森林的呐喊,吐出釉彩的舍利。
龙窑,是一支被山风雕琢的陶笛,二十四个节气在窑孔里流转,吹响时商代的松脂在音孔结晶,宋代的雨化身为泛音。
唐英(1682—1756)清奉天(今辽宁沈阳)人,隶汉军白旗。字俊公,自号蜗寄老人。清雍正六年(1728)起奉命驻景德镇御厂任协理官,乾隆元年(1736)起先后管理淮安关及九江关并兼理窑务,直至二十一年,前后二十余年管理景德镇御厂。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仿古、创新均获得巨大成就。所督造之瓷器称“唐窑”。所著《陶成纪事》、《陶冶图说》及《陶人心语》,均为研究景德镇制瓷史的重要文献。为缅怀前贤,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特建立“唐英纪念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