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2024年4月古窑民俗博览区(作坊)(五)
贵阳张老者,游览日期:2024年4月18日
粉定作坊是古代制瓷作坊的复原场景,主要展示粉定瓷(一种精细白瓷)的制作流程,包括拉坯、利坯、施釉等工序。
粉定作坊,古朴的院子,木质的屋檐、黑色的瓦片、高高的烟囱,还有白烟在青山间缭绕,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就连烧窑用的松木柴火,随意堆放都透露出一种文艺的气息。
手工作的器物总是让人心生敬畏,每一件作品都是匠人们用心血和汗水凝聚而成的。
瓷器,始于一抔普通的泥土,经过精心筛选、淘洗、揉炼,直至变得细腻柔韧,仿佛是大自然最质朴的情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匠人们以灵巧的双手,将这团温润的泥土塑造成型,无论是瓶罐壶碟,还是盘碗杯盏,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匠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随后,它们被送入熊熊燃烧的窑炉中,经历烈火的淬炼,完成从土到瓷的华丽蜕变。
大件作坊主要生产大盘、大瓶,大缸,之类的陈设瓷。其产品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瓷器上的图案并非随意挥洒,而是依据古老的图谱或是匠人心中勾勒的美景,一笔一划,细致入微地绘制于白净无瑕的瓷胎之上。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故事,一经点缀,便生动起来,仿佛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跃然瓷面,让人不禁沉醉于那份超脱世俗的美。
脱胎作坊是展示传统薄胎瓷制作技艺的核心场所,其工艺以“薄如蝉翼、轻若浮云”著称,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脱胎瓷(薄胎瓷)需经40余道手工工序,包括拉坯、利坯(修坯至0.5毫米)、上釉等,成品胎体厚度不足1毫米,透光如蛋壳。明代永乐年间已有雏形,万历时期“卵幕杯”为经典代表,清代正式规模化生产。
唐英(1682年~1756年)清奉天(今辽宁沈阳)人,隶汉军白旗。字俊公,自号蜗寄老人。清雍正六年(1728)起奉命驻景德镇御厂任协理官,乾隆元年(1736年)起先后管理淮安关及九江关并兼理窑务,直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前后二十余年管理景德镇御厂。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仿古、创新均获得巨大成就。所督造之瓷器称“唐窑”。所著《陶成纪事》、《陶冶图说》及《陶人心语》,均为研究景德镇制瓷史的重要文献。为缅怀前贤,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特建立“唐英纪念馆”。
小器作坊,主要生产小件器物,生产日用瓷为主,其中包括碗、盅、杯、碟等品种,胎质细腻,造型规整,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于世。
瓷器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其外在的华美,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它也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感、抒发志向的艺术载体,每一笔画笔之下,都可能藏着一段动人的诗篇或深邃的哲理。瓷,以其独特的方式,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成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讲述着人类共同的审美追求和文化认同。
制瓷之道,讲究匠心独运。从选料到研磨,从成型到施釉,每一步都需倾注心血。
青砖灰瓦间隐藏着制瓷的奥秘,每一块泥土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瓷器虽薄如纸,却蕴含了匠人数千日的汗水与智慧。在窑火的洗礼下,普通的泥土化为瑰丽的瓷器,似凤凰涅槃,重获新生。瓷器之美,兼具柔滑与坚硬,恰似匠人的刚柔并济,以无尽耐心与严谨,创造出的不朽之作。
拉坯、印坯、利坯、挖足、画坯、施釉每道工序都是那般行云流水。工匠精神深深刻在他们血液里,能感受到传统手艺人对于一件事的坚守与认真。
每一件瓷器都承载着匠人的情感与执着,成为了永恒的诗篇。
成型是陶艺制作中的关键环节。匠人们会根据设计好的造型,采用拉坯、捏塑、雕刻等多种技法,将泥土塑造成各种形态各异的坯体。其中,拉坯技法尤为独特,匠人坐在拉坯机前,双手轻轻触碰旋转的泥团,随着手指的舞动,一个圆润的坯体便逐渐成形。
风火仙师庙的建筑建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建筑分享堂及后寝两部分,面积为485平方米。
1988年1月,风火仙师庙被公布为景德镇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享堂与后寝之间,两侧为走廊,上部架“船篷式”轩顶,中部为天井,下凿成深池,四周围以石制栏杆,含“取水”之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