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2024年4月古窑民俗博览区(明园)(三)
贵阳张老者,游览日期:2024年4月18日
明园,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陶瓷历史博览区陶瓷民俗博物馆区内,由七栋异地保护的明代民居建筑遗存组合而成。
明园,整体布局为夏田古村落模式,建筑占地总面积约2649平方米。包括夏田闾门、五股祠堂、苦菜公大宅、金达故居、汪柏故居、汪柏弟宅、桃墅汪宅。
明园建筑群迁移工程于1979年动工,1987年竣工。明园建筑主体构架和装饰装修明时代特征突出,筑造工艺手法涵盖明代中期至明代晚期风格,时代延续演变脉络十分清楚,地方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建筑研究价值。
2013年3月5日,明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是全国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景区内保护传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窑(获得“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吉尼斯世界纪录)、明园(明代古建筑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
夏田坐落闾门,历史上为明代浮梁县化鹏乡夏田村的闾门建筑,为当时村落主要的出入口。1986年,整体迁建至景德镇市蟠龙岗明园明代建筑群内,座落于蟠龙岗明园群左侧,现为蟠龙岗明园明代建筑群主出入口建筑。
闾门,又称作“里门”“坊门”。夏田闾门,占地面积38.94平方米,面阔5.9米,进深6.6米,前后敞开,两侧配有封火式马头墙,属于砖木混合结构的硬山式建筑。木质构架,“单间五架穿斗台梁混合式”结构,分前后两部分,中部以砖木混合结构墙体隔断,仅留有进出入门道。上方门楣配有四颗“八椤柱状海棠纹”门簪,无其它木雕装饰。
五股祠堂历史上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桃墅镇,1984年整体迁建至景德镇蟠龙岗明园明代建筑群内。五股祠堂又称汪氏五股祠堂,为汪氏家族第五分支建造的分祠,是汪氏族人重要的聚集场所。
汪柏弟宅由一正宅、一陪屋、一院落三个部分组成。正宅占地面积为112.575平方米,为全封闭式偏小型古民居。内平面采用“上下堂相对,中部隔一水形天井”的“回”字形基本布局,计有“四正两侧厢两堂面一楼梯间”的开间数。
该住宅建筑的装饰主要集中在槅扇门,槅扇窗、护窗以及楼层护栏基栅的枋面等几个部分的木雕之上。
木雕题材突出了花卉鸟兽图案,还有其他民居建筑上所看不到的群马图、群鹿图、凤穿牡丹图和麒麟引凤图,尤其是槅扇门心中的海怪和海马图,在景德镇市明代民居建筑上较少见,充分体现了明代景德镇市木雕工艺追求潇洒朴实的地方性时代特征。
该住宅的木质构架、雕饰、装修等诸多方面较汪柏故居都古朴得多,从而表明其建造年代应早于汪柏故居。
汪柏故居,院门,门双扇对开,上方设牌科吊脚式砖雕贴面雨遮门罩。院门内侧,配置面阔一间,进深一间的内向单坡顶木构架过道雨蓬。
汪柏,字延,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晚年返乡隐居。本体保存现状比较完整,主体框架及装修饰物依旧维持原状,没有改变。1987年从景德镇市浮梁县兴田乡夏田村整体迁建至龙岗明园明代建筑群。
宅正门,位于院落选深中段,门双扇对开。磨砖框形门罩,上方另置牌科吊脚式砖雕贴面雨遮门罩。
立面墙体星凹形,两侧及后山为一字形封火墙,形成全封闭型制,入门,中部为半边天井,两侧为独立厢房。
汪柏故居通占地建筑总面积279.66平方米,面阔11.8米,通进深23.7米。形制为两进两层,“三间五架穿斗式”大木结构。宅前,利用分影壁加围墙,形成院落。
一进,两正一堂面,堂面面阔4.3米,进深3.7米,正堂影壁面阔2.4米,两侧留有通向后进的过道,影壁后为楼梯间。前进后部,中为后天井,两侧后厢房与前正房连通。
二进地区拉高0.57米,由天井两侧设三级青石踏步登临,暗含“步步高升”的世俗寓意,后堂面阔4.13米,进深2.5米,依靠楼层外挑,形成后堂堂面2.9米的通进深。
汪柏故居木雕分布在槅扇门、槅扇窗(含护窗)楼栅外挑枋头、梁柱接点的雀替和丁头拱、楼栅枋面等。纹饰题材有福标万字,富贵万字、雀鹿蜂猴以及多种花草鸟兽。纹饰题材中出现了超法规的凤纹,还出现了罕见的戏水海怪。砖雕、木雕,多采用透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
金达故居,正宅门处于偏左位置上,门洞狭小,尤如一般住宅建筑中的偏门,无门罩、无门遮。
金达,字德乎,明嘉靖年间授翰林院编修。后改投国子监祭酒等职。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致仕返里。金达故居为金达出生宅。金达故居原址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峙滩乡英溪村中部,1981年整体迁建至蟠龙岗明园明代建筑群内。
沿半边天井而修造的“飞来椅”,却使用重工雕饰,给人以不同吻合的感觉。
金达故居,初建时属于普通的乡村农户家院,金达“乡试第三”之后,对该住宅进行了有限的构架改造,后又经改造。迁建前原为座东朝西,迁建后改为座南朝北。金达故居占地面积107.25平方米,面阔约13米,进深8.25米,正屋仅两正两厢,含一侧陪屋在内。
苦菜公大宅占地建筑总面积223.94平方米,面阔11.7米,进深19.2米,前部配置有一个16米x3米的院落。院门对开,上部置一前后两坡木构架雨蓬。
苦菜公(1573~1651年),本姓汪,原桃墅镇府前村人,正名不祥,经商致富后,在桃墅镇广建宅院,经常帮助同族同乡经济贫因之人,并用经商所得建造“汪氏祠堂”,由于他德高望重而受到族人乡亲爱戴,被族人推选为桃墅镇汪氏宗族族长,后人为纪念他的品行,尊称其为“苦菜公”。
苦菜公大宅原址位于历史上的浮梁县桃墅镇,曾由其后裔汪明宠、汪会黄两家合居,因此分别称之为“汪明宠宅”或“汪明黄住宅”,1987年整体迁建到蟠龙岗明园明代建筑群后改称“苦菜公大宅”。迁建前座北朝南方向,迁建复原时改为座西朝东。
正宅,主面墙体呈凹状。正门对开,配置框式小方格磨砖门罩,上部无雨遮,外形简陋,但门内侧设砖石雕贴面吊脚雨遮门罩,表现出宅主人富不外露的心理。
院门对开,上部置一前后两坡木构架雨蓬。
内平面分前后两进。前进平面面阔三间布局呈凹形。次间各一厢一正,厢房敞开,作传统的槅扇隔断,明间前部为天井,后都为堂面。堂面面阔4.5米,通进深含前轩达5.5米,较一般住宅宽敞。
后堂平面面闼三间,与前进同,两侧各为一一正。明间前为天井,后部为面。与其它住宅不同的是后堂地面,设木地袱,抬高26厘米,铺垫地板。后进平面,受山地限制,左侧构架减少后山柱一根,致使局部出现斜面,失去通常平面的直角。
苦菜公大宅建筑规模较大,又是当地唯一一栋三层构造建筑,人称“大屋里”,又称“大宅”。一栋三层住宅建筑,专设一层作为国货仓库,同时集豪华与简陋于一体满足了建造者经商与生活的双重需求,充分表明了建造者对经商活动的高度重视和对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