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传统文化
(2018-08-03 10:53:23)《三国演义》中的传统文化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儒家思想是其思想的根基。《三国演义》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书中处处显其中华之风,特别是儒家的文化精神,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重要的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刘备等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非常突出。拿诸葛亮来说,他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儒家思想中,倡导积极入世。诸葛亮就体现了“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的“殉道之儒”。诸葛亮有感于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他博望初战,火烧新野,小试锋芒;为和吴国结成联盟,他只身赴吴,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刘备驾崩后,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种让人敬佩的殉道精神。诸葛亮也是一名关心时事,积极入世的“奋进之儒”。他高卧卧龙岗之时,就博览群书,并且结交天下名士评古论今,谈论天下大事为以后积极入世做准备。如此,才能在刘备正式请教时,有了著名的“隆中对”。正式辅佐蜀汉后,为复兴汉室,成就霸业做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包括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直到星落五丈原。诸葛亮又是一名“忠实守信”的诚信之儒。儒家思想中所追求的人格理想是成圣成贤,首先表现在道德修养上,要有至诚至善的道德。《白帝城托孤》中刘备说如果他的继承者不成器的话,诸葛亮可以自立为成都之王,诸葛亮“汗流遍体、手足无措”,他只是想成为帝王师,并无篡位野心。刘备去世后,他政无巨细,事必躬亲,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更是神机妙算的“智慧之儒”。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确实,作者通过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智取成都,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锦囊杀魏延等一系列传奇故事,大力塑造了诸葛亮这个旷世奇才。
孔子要求人“言忠信,行敬笃”,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孟子也说“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三国演义》中关羽最突出的人格特征就是“忠”。他忠肝义胆,杀恶霸、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真是“玉可碎不可改其志,竹可焚不可毁其节,身可殉道名可垂于竹帛也”。关羽还嫉恶如仇,有“上报国家,下黎庶”的报负。当然关羽也勇猛无敌,斩杀华雄,斩颜良、诛杀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他的这些优秀品质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重要内涵,更是我们青少年所要学习和拥有的。
刘备是作者所推崇和拥戴的主要人物,整个作品都体现了“拥刘反曹的思想”,除了正统观念,即刘备是汉室血统,更重要的是刘备的身上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仁政思想。刘玄德确实是明君的典范。他出任定州中山府安喜县的县尉时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新野理政,儿歌传颂“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每次溃逃之时,总是不忍弃百姓而去。在荆州之时,单福教他破解的卢马防主之法,他便忿然作色。和刘备相反的曹操,虽然和刘备有共同点,即爱才,但是曹操残忍严酷,不仁德。我们可以看到,整部《三国演义》的始终都是政治上向往仁政,人格上注重道德。董卓胡作非为,残害百姓,所以群雄讨伐。就算王允有复国之功,但是杀掉有书呆子气的名士蔡邕,也算是有违仁政,所以不长久。
《三国演义》对智慧和谋略的描写用了很多的篇幅,肯定智慧,重视谋略,是中国炎黄子孙在封建时代最持久、最显著的文化心理。尽管《三国演义》在政治上采取的是帝蜀寇魏的立场,但对于三国时代的智慧之士、杰出谋略,则无一例外地加以赞扬。曹操是奸臣,但曹操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聪明才智和宏图大略,《三国演义》还是予以热情地赞扬。在曹操与袁绍之战中,它采用对比的写法,称许曹操的智慧和谋略,而对袁绍的愚蠢与无能则给以有力的揭露和讽刺。为曹操出谋划策的郭嘉、荀彧、程昱等才智之士,也因其谋略的出人头地而被作者所一再夸奖。即使是害死关羽的吕蒙、大败刘备的陆逊,作品也因其难得的智慧、出众的谋略而毫不掩盖对他俩的欣赏之情。贾诩在政治上是一个没有操守的人,他先追随李傕,后又为张绣当参谋,最后又为曹操效劳。但这个人确实是智谋非凡,善于料敌决胜,因此《三国演义》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写这个人物。至于为刘备出谋献计、奠定三分天下基础的诸葛亮,更被《三国演义》作为智慧、谋略的化身来加以描写。他的接班人姜维也因其智慧过人、谋略出众而给以极大好评。相反,对于三国时代的愚蠢人物、无谋之徒,作品则一概地加以贬斥。袁绍父子、刘表父子。尽管他们出身高贵、位置显赫、兵多将广、基业强大,却由于愚蠢无谋,终于彻底失败。作品中也毫不客气地把他们比喻为猪狗一般的畜生:“若刘景升父子,直豚犬耳!”中国人历来崇尚智慧、爱好谋略的文化心理,是中华民族数千百年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智慧有天生的成分,更有后天努力学习的作用。自古至今,哪个足智多谋之人不爱学习,不爱动脑。学习包括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当代社会发展很快,竞争很激烈,正需要智慧型人才,学生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拥有知识,不断长进智慧,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三国演义》中的谋士总有用武之地,而那些愚蠢无能之辈总以失败为结果而告终。因此,可通过勤读书长智慧来教育学生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