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08-03 10:52:13)《水浒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楚
“忠义”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这一点在《水浒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也是《水浒传》重要的主题思想之一。作者为何要安排宋江为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的首领?他身材短小,相貌平平,既无优越的出身又无精湛的武艺。因为他是忠义的化身。宋江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自幼曾攻经史”,养成“忠孝”观念。后来在县里做了押司,“刀笔精通,吏道纯熟”。他虽为官府中人,却有喜欢结交江湖上的好汉,对下层人民也富有同情心,“济人贫苦,解人之急,扶人之困”在江湖上享有“及时雨”的美名。“义”的思想主要是表现在梁山好汉交往之中,“义”是梁山队伍的最高行为准则。读水浒好汉的“义”只有一种感觉——“纯”。梁山好汉的“义”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瑕疵。鲁提搳义救金老父子,宋江义释晁盖,拼命三郎石秀为义只身劫法场救卢员外,张顺为义冒死偷水门……。义在水浒好汉之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小说后来安排水浒队伍受招安、败大辽、征方腊,很明显就是为了表达“忠”的思想。直至最后,宋江被赐毒酒仍坚持“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为了“一世清明忠义之事”竟还要把李逵药死。(尽管我们认为这种“忠”是“愚忠”)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反抗精神也是作者所颂扬的,对邪恶和黑暗势力的反抗是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水浒传》有人要问,既然是“忠”又为何要反。《水浒传》一书将写一百八人,但开书未写一百单八人,而先写高俅。若不写高俅就写一百八单人,则是乱自下生;不写一百八单人而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是上层的政治黑暗使忠臣容不得身。智取生辰纲是反抗统治阶级的剥削;三打祝家庄是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三败高俅是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水浒传》的反抗精神在我国民中起到了极重大的影响,成为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被奴役阶级反叛的“经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中国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所进行的反抗斗争。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梁上落草。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庭出身个官场生活,养成了他奉公守法安分守己的性格。但他毕竟在政治极端黑暗的情况下受到当权派的排挤打击,被逼上梁山。他们被逼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反抗的过程。
《水浒传》中的忠义和反抗精神(虽然是被迫反抗)是现代年轻人应该具有的美好品质。忠于亲人和朋友,心中存义,行为中讲道义,让自己拥有更温暖和更广阔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身心更舒适;遇到违背社会道义的、违反社会秩序的或者邪恶的人和事,敢于与其斗争,主持社会公道、维护社会和谐,为国家、为社会做点贡献,这些都是为人之本。在指导学生了解学习作品的故事梗概和具体的人物故事时,可以渗透“忠义”思想的教育,可以渗透对邪恶事物进行反抗与斗争的教育。
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很多文学作品中提及的主题和内容。《水浒传》中对于一百单八将的刻画可谓深入人心,其中宋江和李逵的孝道更是令读者难以忘怀。施耐庵用了短短几句就清晰地刻画出了宋江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宋江怒杀阎婆惜之后,逃回家中,县令差人去宋江家搜查,宋江宁可担负忤逆不孝的罪名,也绝不连累父亲受苦:“吩咐大小庄客,早晚殷勤服侍太公,休叫饮食有缺。”第三十五回中,宋江将投梁山泊,在酒店中偶遇苦寻他的石勇,石勇拿出家书给他看,宋江读罢,叫声苦,不知高低,自把胸脯捶将起来,自骂道:“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人子之道,畜生何异!”自把头去壁上磕撞,大哭起来。宋江哭得昏迷,半晌才苏醒。看到家书中写父亲病重过世,一“撞”一“磕”,“哭得昏迷”,刻画得十分传神。宋江不顾一切地回家奔丧,“飞也似独自一个去了”,正体现了宋太公在他心中的地位。
第三十六回宋江为顺从父亲的意愿,宁可“挺身出官”断配流徙,宁做囚徒也拒不上梁山做头领。第四十二回中,宋江上梁山后,就要接父亲和弟弟上山,看到宋太公和弟弟宋清的时候,施耐庵用了四个字来形容:“喜从天降”。
宋江性格中的问题也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孝道是自始至终都贯穿在宋江的思想中的,是他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正是因为孝这一元素的存在,才使得宋江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在《水浒传》第四十三回中,李逵看到宋江把父亲和弟弟接上梁山泊,又看到公孙胜要回家去探望母亲,想到自己的母亲孤身一人在家,哥哥又在外打工,母亲生活得一定不如意,就哭着闹着要接母亲来梁山泊“快乐几时”。他依了宋江三件事,便赶快起身回家接老母了。中途遇到李鬼冒充他,李逵“劈手夺过一把斧来便砍”,但是听李鬼说自己家中尚有九十高龄的老母需要照料才出此下策时,李逵便放了他。回到家后,李逵背着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奔梁山而去,途中路过沂岭时,母亲口渴,李逵去寻水。等他寻水回来,不见娘亲,只见一团血迹,“李逵见了,一身肉发抖,趁着那血迹寻将去……”这一个“抖”字,体现了他怀疑是自己母亲的血,不由得发抖。又看到两只小虎在舔着人腿,才意识到自己的母亲被老虎吃了。于是他“赤黄须早竖起来。将手中朴刀挺来,来搠那两个小虎。”后来进入山洞,面对母大虫,他又道:“正是你这业畜生吃了我娘。”便一连杀了母子四虎。
不能否认李逵在《水浒传》中多是以鲁莽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眼中的,无论是“斧劈罗真人”还是“摔死小衙内”,但这样的一个李逵在面对母亲时,却凸显了他的可爱与细致。孝,这一特点也使得李逵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让我们在剖析人物时有了更多的资料和证据。
《水浒传》独特的地位是一百单八将每一个鲜活的人物造就的,也是作者施耐庵用心血铸就的,这里渗透的孝道与孝文化更是不容忽视的。孝,本就属于每一个人,每一段经历,每一部文学作品。孝,在当今社会需要至极,现在社会,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娇惯以及对于“孝”的教育的缺失,导致许多不良社会现象:父母管教太严,用刀刺杀父母;为了一点钱财,与父母打架,殴打父母;为了一点小事,就离家出走,毫不顾及父母的心情,甚至有意升级矛盾,长时间与父母打冷战等等。因此,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了解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塑造时可以恰当地渗透孝文化的教育,学会感恩、学会孝敬父母。通过精读某些片段、赏析精彩的描写,如动词的运用,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思想,进而达到对其“孝”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