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海朋工作坊(149)【阅读心得张海朋】语文劳育,播洒二十大的曙光

(2022-12-15 22:29:43)

语文劳育,播二十大的曙光

西安市鄠邑区东关初级中学   张海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写进党代会的报告,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召唤,也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全新标准。

当代中学生都是在物质条件丰沛、长辈们众星捧月般的“蜜罐子”中长大,劳动认知的偏差、劳动技能的缺失、劳动习惯的淡薄以及劳动意志的匮乏等极为普遍,这是我们每一位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高度重视且应密切协作破解的问题。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在开展语文劳育、宣传和落实二十大精神方面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一名中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掘语文劳育素材、丰富语文劳育内涵、优化语文劳育策略、提升语文劳育质量。实践中,我的做法如下:

正面引导,在“读”的启发中端正劳动观念

语文教材好像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劳育素材“百科全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读细品。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深情讲述了母亲辛勤劳作一生,透过表象看本质,启发学生:既然是回忆母亲,作者为何还要讲述自己的革命生涯?在问题的导引下,学生再次品读文本,很快就找出答案:母亲影响我从小就爱上了劳动、习惯了劳动,是劳动历练的坚韧意志引领和支撑“我”走上革命道路,因此文章不仅是对母亲的赞歌,也是对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的赞歌。诸如此类传记文章的教学一般都可品读生动感人的故事中启发学生端正并坚定劳动观和成才观。

反面剖析,在“辩”的争鸣中认识恶劳危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核心素养”目标中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实践证明,基于反向多元的思维争鸣会让好逸恶劳的思想后果更具警示教育意义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我组织了一场辩论,论题是:孔乙己悲剧人生的根源是社会,还是自身?“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各抒己见中观点和见解很快明晰并达成一致:孔乙己的悲剧固然有社会黑暗的原因,但和其自身鄙视劳动好吃懒做无劳动本领的思想和习性密不可分,因此“身材高大”的他最终只能在穷困潦倒中死去唇枪舌剑的论辩过程中鄙视劳动、四体不勤、无劳动技能的危害性深深触动每一个听者

述之以文,在“写”的训练中提高劳动技能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美好的生活是劳动创造的。把课堂教学延伸至生活,用手中的笔记录美好生活的创造过程,是以语文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的高效途径。如教学《端午的鸭蛋》这篇充满温情的回忆性散文,我布置了“舌尖上的家乡”主题作文,启发学生借鉴课文典型细节刻画手法,描写自己家乡传统节日中一个特色美食的制作方法、加工过程以及文化内涵等,倒逼学生去用心观察、去实践操作,既能零距离学到一项技能本领,又能真切感受家乡人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朴素情怀,进而生发爱乡情、报乡志。

激发共情,在“行”的体验中锤炼劳动意志

“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发掘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共通点,以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为切入点,激发阅读共情,可有效诱发学生躬行劳动的内驱力。如教学《孤独之旅》一文,我首先设置了一个问题:杜小康如何在放鸭劳动中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学生讨论后明确:忍受了精神孤独,勇敢面对生活挫折,能在暴风雨袭击锻炼身心……趁热打铁,我布置了“长大了,坚强了”综合性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同龄人“杜小康”为榜样,用行动演绎并展示自己在成长道路上的一进步、一超越、一份成熟,生动而有挑战性的形式消除了阅读隔阂,“比学赶帮超”的劳动热情在班里蔚然成风。

总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证明,当传统的劳动教育邂逅语文教学特有的语言运用活动、思维训练活动审美鉴赏活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之花一定别样红、别样美,潜移默化中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劳育精神曙光播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心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