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朋工作坊(124)【微课设计张海朋】跟着《劝学》学设喻
(2022-12-14 21:19:02)跟着《劝学》学设喻
荀况的《劝学》是先秦诸子散文名篇。几千年来,它之所以备受推崇、广为传诵,其中很大的原因是运用了众多生动具体、形象贴切的比喻论证说理。全文共三段,不足300字,除了三句没有比喻之外,其余各句句句有比,总共20个,创下了比喻数量比率之最,而且个个精妙, 丝毫没有堆砌和铺排之感。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管窥《劝学》,领略其中的比喻论证之妙,一起仿劝学,学设喻——
文章开篇立论,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为证明观点,第二段紧跟其后,连续选用五种日常生活现象进行比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五个比喻,形象地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学习和参省自身,方能“知明而行无过”。
第三段,作者又连续运用六个比喻,“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
这六个例子的共同点是——事物借助外界条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形象地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增长才干,弥补不足。这五个比喻特征相同,属于正向类比。
文章第四段列举了两组行为。“积土”“积水”“积德”可以兴风雨、生蛟龙、圣心备,而“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结果则截然相反,正反类比阐述学习要积累。此为本段第二层。
随后,作者又用“骐骥”比喻主观条件好,用“驽马”比喻主观劣;用“朽木”比喻困难“小”,用“金石”比喻困难“大”,而两者结果的对比,阐述主观条件、客观因素不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坚持不懈的做法才是关键。此为本段第二层。
文章至此,似乎已然可以收尾。但作者又再添一层,用“蚓”和“蟹”两个比喻体正反对照,两种事物的不同行径进一步阐述学习积累还要专注。
总观《劝学》全文,寓理于喻,二十余个比喻意象丰富、妙趣横生、一气呵成,大有排山倒海之势,读起来酣畅淋漓,体现了先秦散文偏爱设喻论证的独特的文字魅力。
《劝学》的设喻论证,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写作范本,请看——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双赢,你我共辉煌》中的一个片段: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棵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枝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只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文章以比喻说理,三组形象生动贴切,形象鲜明,富有气势,有力地阐述了“双赢共辉煌”的观点。
总之,同学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同学们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大胆借鉴《劝学》的设喻论证和行文模式,努力做到设喻巧妙、推理缜密,使自己的文章说理更透彻、语言更精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