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海朋工作坊(125)【微课设计张海朋】只字微调,尽显智慧——烛之武游说秦伯开场白赏析

(2022-12-14 21:20:27)

只字微调,尽显智慧

——烛之武游说秦伯开场白赏析

同学们,大家好!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开篇交代的是“晋侯、秦伯围郑……”

可是,当烛之武奉命进入秦营、游说秦伯时,开场第一句话却是:“秦、晋围郑……”这一点细微的不同,难道是文章作者的疏忽大意?当然不是,老师认为这恰恰是烛之武高超的游说智慧的体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赏析烛之武的这句开场白,通过这一处细微的变化,来感受烛之武游说的机智和巧妙。

只字微调,尽显智慧——烛之武游说秦伯开场白赏析。

烛之武游说秦伯开场白的第一个变化是调换了秦晋出场次序

文章开篇所介绍的“晋在前、秦在后”的顺序,应该是遵循历史事实,客观地记述这场围灭郑国的战争。晋国在早年流亡时曾遭遇郑国“不理不睬”之辱,又因为在两年前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面帮助过楚国之恨,于是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带头挑起事端,拉上秦国一起围攻郑国。由此可见,晋国应该是这场战争的主角,是主谋者。文章开篇介绍的晋在前、秦在后的顺序应该合情合理。

可是烛之武在游说秦伯时,却突然改变了主角的出场次序,把秦国提到了前面、把晋国放到了后面,成了秦晋围郑。这样的改变,一下子抬高了秦国地位,让在这场战争中本来只是“配角”的秦国、一跃成为了这场战争的“主角”,让人觉得秦国地位举足轻重,这马屁拍的,秦伯听了,怎能不满心欢喜、心花怒放呢?

烛之武开场白的第二个变化是避去了爵位之称

春秋时期,各国之王按照“公、侯、伯、子、男”的顺序排列。这样的排序,意味着各国疆域、兵力和谋略上的差距,是各国之王身份、地位和威势的象征。

晋国当时由晋文公执政,国力鼎盛。秦国根本无法与之抗衡。于是称晋王为“晋侯”,秦王为“秦伯”,同为一国之王,排名却在他王之后,这无疑是一心想称霸天下的秦王心中最大的痛处。正是抓住了秦王这一心理,烛之武故意避去了最能触动秦王痛处的“侯”、“伯”之称,直呼“秦、晋”,赤裸裸地向秦王表示:在我郑国人眼里,秦国要强大于晋国,秦王威望要远远的高于晋王的威望。

次序上的调整、爵位上的避去,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其目的就是奉承讨好秦伯,使其虚荣心、自尊心和政治野心同时得到满足,为其欣然接受放弃围攻郑国的“游说之词”起到了开渠引水的作用。

总之,同学们,只字微调的这一句开场白,不但体现了烛之武高超的游说智慧,同时也是史学家们匠心独运的一次精彩的外交陈述。

希望同学们能细心品鉴,并从中获得提高说话艺术的启迪。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