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朋工作坊(78)【课题微课设计张海朋】仿《三峡》,学写景
(2022-12-12 16:28:39)
题
设计人:张海朋
单
【教学目标】
本节微课旨在通过总结归纳出《三峡》一文的五处写景方法,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赏析中及体会到山水自然的无限美景,也学会写景的方法要义,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
【教学环节】
同学们,大家好!
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之所以能成为描绘三峡美景的典范,主要在于作者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写景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
(1)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山:“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狹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写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从正面描写夏水之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从侧面表现江水之迅疾。
写声:“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从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从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
静景: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动景: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形色兼备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形色兼备,让人印象深刻。
(4)声情并貌。如
文中写秋景,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多样,“良多趣味”一句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5)主次有序
首先,写四时风光之所以从“山”写起,是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
其次,写水,没有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合二为一,是因为春冬两季水的状况接近),后写秋天,是根据水势的涨落而安排的。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即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清楚,又使三峡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以上五点写景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写作描写景物时能积极借鉴运用。
谢谢大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