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海朋工作坊(77)【课题微课设计张海朋】理“不”字,识五柳

(2022-12-12 16:01:07)

 目:理“不”字,识五柳

——《归去来兮辞》之拓展赏析《五柳先生传》

设计人:张海朋

  位:西安市鄠邑区东关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拓展阅读中感受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高洁志趣,进一步感悟他的归隐情结。

提升了在字里行间中品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名篇的能力和水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文中的9个“不”字,于字里行间深入品析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阅读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的9个“不”字,于字里行间深入品析人物。

【教学难点】

进一步感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过程】

    一、导 

读陶渊明的散文名篇《归去来兮辞》,我们明白了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坚守高贵。这除了与作者不愿同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有关,更是其独特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格所使然。

他的另一散文名篇——《五柳先生传》就将其独特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借五柳先生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全文合起来不到200字,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文章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多用否定句,总共使用9个“不”字介绍五柳先生。

正如钱钟书先生评价本文——“‘不’字为一篇之眼目。”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深入赏析这9个“不”字,看看这些“不”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五柳先生?

 

二、梳理“不”字,认识五柳

(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人物传记文章,开头一般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五柳先生传》也不例外,但却似乎开了一个玩笑,

为人做传记既不清楚籍贯出身,也不记录传主姓氏。这在当时士族门第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陶渊明以“不知何许人” “不详其姓名”嘲弄了门第的高贵。两个“不”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自别于名门望族、远离世俗、不慕功名利禄的五柳先生。

(二)、“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这是先生最突出的特点,“闲静少言”是其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是他的真实秉性。在世人眼中,无门第之高,无尊贵可享,生活尚且处于贫困之中的人,追名逐利合情合理,但是五柳先生却偏偏“不”,性格独特可见一斑——贫贱却安闲自适、困顿却远离荣利!

(三)、“好读书,不求甚解”。

先生读书,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是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领会文章精神思想。可见他的志趣——爱好读书没有功利性,只是想在读书中得到精神解脱,而非读死书、死读书。

(四)、“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先生爱喝酒,但是贫苦的现实不能时时满足这一爱好。在别人家喝酒,也是饮必醉,醉即归,绝无留恋之意,毫无自卑之情。这样的饮酒志趣与行径,真是“贫困而不自卑,率真而不做作。”

(五)、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晏如也

如果说读书饮酒是先生在世俗中寻求解脱的方式。那么先生身居何处?“环堵萧然”“且不蔽风日”,贫苦潦倒可想而知,但先生却能“晏如也”,一点也不在乎,这样自得其乐的生活,不是“安贫乐道”,又是什么?

(六)、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文章结尾,作者连用两个“不”字,效仿史家之笔法,引用黔娄妻子之言,画龙点睛地道出五柳先生的精神实质和品格根源——卓尔不群、不随世俗。

三、总结人物形象,感悟归隐缘由

总之,同学们,这节课通过梳理、赏析这9个“不”字,我们从思想性格、爱好志趣、生活状况等多方面,认识到了一个远离世俗、鄙弃荣利、生活穷困、安贫乐道、志趣高洁、率真自然的五柳先生。

 

也正因此,才是他在《归去来兮辞》一文,首句道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既是三出三归后的心声,更是率真本性的强烈呐喊!

四、回归生活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五柳先生的背影也渐行渐远,慢慢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我们却不能不缅怀那些在贫困与潦倒中依然能自得其乐、不随俗流的五柳先生,不能不追念那几成绝响的魏晋风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