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篇》16-10.11.12.13.14论语《阳货篇》17-1.2.3.4.
(2022-08-15 22:27:20)分类: 论语新解 |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周明新愚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整篇解释:孔子说:“君子有九个要用心思考的事情:在看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做到了明察,在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做到了听聪,对于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做到了温和,对于自己的外貌,要思考是否做到了谦恭,在说话时,要思考是否做到了忠诚,在办事时,要思考是否做到了敬慎,在遇到疑惑时,要思考是否做到了下问,在愤怒时,要思考会不会导致祸难,在获取利益时,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
补充说明:此章,孔子教导弟子要慎重对待九件事情,并提出了九个相应的要求。为弟子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钱穆先生解释:
先生說:“君子有九樣的思。當其視,思欲明。當其聽,思欲聰。其色思欲溫。其貌思欲恭。有言思必忠。臨事思必敬。遇疑思如何問。忿心起,宜思患難在前。見有可得,宜思義之當否。”
16.1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周明新愚解:
1.
2.
3.
整篇解释:孔子说:“看到他人的优点,就好像自己落后了一样着急;看到他人的缺点,就好像手不敢触探滚烫的东西一样避开;我见过一个这么做的人,我听到他这样说的。退能隐居以求保全自己的志向,进能施行仁义以求达成自己的道,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见到过这么做的人呀。”
补充说明:
1.
2.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钱穆先生解释:
先生說:“看見有善的,自己像來不及般。看見有不善的,像把手探入熱湯般。我看見這樣的人了,也聽見這樣的話了。能退而隱居以求全我志,能進而行義以求達我道。我聽見了那話,沒有看見過那人呀!”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周明新愚解:
1.
2.
整篇解释:齐景公拥有的马的数量可以拉一千辆四马战车,他死之后,没有什么德行可以让老百姓称赞的。伯夷和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老百姓到今天还在称赞他们。叔齐和伯夷的做法就符合我前章讲的“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那句话。
补充说明:此章,孔子对比了齐景公和伯夷、叔齐的身后名,反映了孔子对身后名的重视。孔子的这句话回答了什么才是人生最有价值的,这和三不朽理论的观点很相似,也为弟子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钱穆先生解释:
先生說:“齊景公有馬四千匹,到他死之日,人民對他沒有可稱的。伯夷、叔齊餓居首陽山下,但人民直到今天還是稱述他兩人。就是說的像這樣吧?”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周明新愚解:
1.
2.
3.
4.
5.
6.
7.
8.
整篇解释: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道:“您有从您父亲那里听到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道:“没有呀。有一次父亲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院。父亲问我:‘学《诗》了没有?’我回答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就无法很好地表达。’我退下去后就开始学《诗》。又一天,又一次父亲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院。父亲问我:‘学《礼》了没有?’我回答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足于君子之中。’我退下后就开始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个不一样的。”陈亢退下后喜悦地说:“我问一个却得到三个:听到了《诗》的用处,听到了《礼》的用处,又听到了君子有意和自己儿子保持适当距离的做法。”
补充说明:
1.
2.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钱穆先生解释:
陳亢問伯魚道:“你在你父親那裏聽到些特別的教訓嗎?”伯魚對道:“沒有呀!有一次,我父親獨立在堂上,我在中庭趨過,我父親說:‘你曾學過《詩》嗎?’我對道:‘沒有。’我父親說:‘不學《詩》,便不懂如何講話。’我退後便學《詩》。又一次,我父親又獨立在堂上,我又在中庭趨過,我父親說:‘你學過禮嗎?’我對道:‘沒有。’我父親說:‘不學禮,便不懂如何立身。’我退後便學禮。我私下只聽到這兩番教訓。”陳亢退下大喜,說:“我這次問一事,聽得了三事。其一是該學《詩》,其二是該學禮,其三便是君子不對自己兒子有私厚。”
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周明新愚解:
整篇解释:国君的妻子,国君尊称她为夫人,夫人则对国君谦称自己为“小童”;国人尊称她为 “君夫人”,对它国人谦称她为“寡小君。”它国人对本国人称呼她,也尊称为“君夫人。”
补充说明:
1.
2.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对他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钱穆先生解释:
國君之妻,國君稱她為“夫人”。她對國君自稱“小童”。國人稱她“君夫人”。在異國人之前稱她為“寡小君”。異國人對國人稱她亦呼“君夫人”。
阳货篇第十七
17.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周明新愚解:
1.
2.
3.
4.
5.
6.
整篇解释:阳货想召见孔子,孔子却不愿去见阳货,于是阳货就赠送给孔子一头小猪。孔子等阳货外出时,前往阳货家去拜谢。恰好在路上遇到了阳货。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对你讲。”然后问到:“自己满腹经纶而不能为国家效力,可以算仁吗?孔子说:“不可以。”“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屡错过时机,可以算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岁月流逝,时不我待呀。”孔子说:“好的,我将出仕。”
补充说明:
1.
2.
3.
4.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钱穆先生解释:
陽貨想要見孔子,孔子不見他。陽貨送與孔子一豚。孔子打聽到陽貨出門,往他家拜謝,路上兩人遇見了。陽貨對孔子說:“來呀!我有話和你說。”陽貨道:“你身藏了道德寶貨,而儘讓一國之人迷惑失道,這好算仁嗎?怕不好算仁呀!你心好做事,又屢失時機,這好算知嗎?怕不好算知呀!光陰一天天過去,年歲不會等待着你呀!”孔子說:“嗄!我快打算出仕了。”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周明新愚解:
1.
整篇解释:孔子说:“人先天的禀赋都是接近的,是后天的学习把他们的差距拉大的。”
补充说明:
1.
2.
3.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钱穆先生解释:
先生說:“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於習慣而相遠。”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周明新愚解:
1.
2.
3.
整篇解释:孔子说:“只有最聪明的人和最愚钝的人是难以被影响的。”
补充说明:
1.
2.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钱穆先生解释:
先生說:“只有上知與下愚之人不可遷移。”
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周明新愚解:
1.
2.
3.
4.
5.
整篇解释:孔子来到武城视察,听到有琴声传来。夫子莞尔而笑,说道:“杀鸡还要用牛刀吗?”子游对答道:“以前言偃我听老师您说过:‘君子学道就会爱护他人,小人学道就会容易差遣。’” 孔子说:“言偃的话没错,前面我说的只是个玩笑话。”
补充说明:
1.
2.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钱穆先生解释:
先生去游武城,聽到弦歌之聲。先生微笑道:“割鷄,那用牛刀呀?”子游對道:“往日我曾聽先生說過,君子學於道,便懂得愛人。小人學於道,便易從使命。”先生對從游的人說:“諸位!他的話是呀!我前面所說只是對他開玩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