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季氏篇》16.1

(2022-07-27 15:54:37)
标签:

教育

历史

分类: 论语新解
16.1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阵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周明新愚解:

1. 季氏:季孙氏,鲁国三桓之一,鲁国的实际掌权者。

2. 颛臾:在鲁国境内东方的一个小诸侯国,附属于鲁国。《左传·僖公二十一年》:“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礼记·王制》中规定:“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颛臾的封地应该不足五十里,所以不直属天子管理,因为在鲁国疆域内,所以就成了鲁国的附庸国。

3. 求: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时为季氏宰。

4. 季路:仲由,字子路,又名季路。孔子弟子。时或协助季氏宰的冉求,虽年长冉求,但名字排列在冉求之后。

5. 东蒙:鲁国东方的地名。

6. 社稷:国家。

7. 周任:或为周王朝的大夫。

8. 阵力就列:阵力:施展出才能。按照能力的大小次序入列当职。

9. 相:辅佐。

10. 虎兕:老虎和犀牛。

11. 柙:木笼子。

12. 龟玉:龟形印章和玉圭。

13. 椟:木盒子。

14. 费:费邑,季孙氏的封地。

15. 疾夫:讨厌那个。

16. 舍曰:舍弃不说出。

17. 必为之辞:必定要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18. 萧蔷:萧:有装饰的洞孔。指鲁君宫室的墙,或孟孙氏、叔孙氏家的墙。

整篇解释:

季孙氏要派兵攻打颛臾,冉有和季路来见孔子说:“季孙氏将要对颛臾用兵了。”孔子说:“冉求!难道这事里面没有你的过错吗?那个颛臾,以前先王让它当东蒙那个地方的一个小国君主,而且这个小国处于鲁国的疆域内,它已经是鲁国的附属的臣国了,为何还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季孙大夫要攻打它,我们两个都不赞成。”

孔子说:“冉求!周任曾经说过:‘按照能力大小的次序入列当职,能力不足的人就应该主动退出。’ 就像搀扶盲人一样,看到有危险在前面而不去把他搀扶好,跌倒了又不去把他扶起来,那又何必要用这样的人来辅佐呢?并且你说的话也不合道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面跑出来了,龟章和玉圭在盒子里面破碎了,是谁有过失在其中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的城墙坚固又与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必定会成为后代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最讨厌那种舍弃他想要做的真实意图不说,而一定要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的做法。我孔丘也听闻过一个国的君主或一个家的大夫,他们不担忧孤寡而是担忧不平均,不担忧贫穷而担忧不安定,因为只要和睦就不会有孤寡,只要安定就不会倾覆。假如做到了这些,如果远方的人还是心不服,那就要修文德来感化他们,让他们自愿来臣服,他们既然来了,还要让他们安心。今天你仲由和冉求,辅佐季孙大夫,远方的人心不服而不能来归顺,国内各族人心都分崩离析,因而不能守卫疆土,却要谋划在国家内部动用武力。我恐怕季孙担忧的不是颛臾,而是住在萧墙之内的人吧。

补充说明:

1. 此章,论语作者用孔子和他弟子之间发生的一个故事来进一步阐释正确的辅佐君主的方法,所以此章和上一章在意思上是紧密相连的,应该是对上一章的补充解释。

2.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认为辅佐君主的大臣有责任和义务来帮助君主避开危险、守持正道,如果做不到的话就应该主动退让出职位,而不应该身居其位却对君主的危险或困境视而不见,袖手旁观,甚至还去找理由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责任。孔子的这个观点为弟子指明了臣辅佐君主的原则。

3.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还表达了他对心口不一的做法的反对,心口不一就是嘴里说的冠冕堂皇,而心里却想着要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为什么会心口不一呢?因为要做的事情不正当,不合正道,所以不敢说出来,而这种不合正道的事情往往都会以失败告终的。所以,孔子告诫弟子不要成为心口不一的人。。

4.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指出了季孙的真实的意图不是担心颛臾叛乱,而是担忧颛臾将来会成为鲁国国君的势力、或是孟孙或叔孙的势力。在此,孔子向弟子展示了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孔子希望弟子也能独立思考,不被表象所迷惑,具有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钱穆先生解释:

季氏將興兵伐顓臾,冉有季路去見孔子,說:“季氏將向顓臾用兵了。”先生說:“求呀!這怕是你的過失吧!那顓臾,從前先王封它為東蒙山之主,而且在魯國封域之內,這是魯國的社稷之臣呀,為何要伐它呢?”冉有說:“我們那先生要伐它,我們兩人都不主張呀。”先生說:“求呀!從前周任說過,先量你的能力來就你的職位,若力不勝任,便該辭去。就如一相瞽者,儻瞽者臨危不抱持,顛跌不攙扶,還用這相者做什麼呢?況且你的話實在錯了。老虎野牛從檻中逸出,龜和玉在匱裏毀了,這是誰的過失呀!”冉有說:“現在那顓臾,城郭完固,而又離費甚近,若目前不取,將留為後代子孫之憂。”先生說:“求呀!君子正是疾恨那些不肯實說自己要那樣做而偏要另造一套說法的。我聽人說過,一個國和一個家,不要愁貧乏,只愁財富不均。不要愁民戶寡少,只愁其不相安。財富均之,便沒有所謂貧。大家能和睦,便沒有所謂寡。大家能安,也就沒有傾覆之禍了。正因這樣,所以如有遠方人不服,只修自己文德招來他。來了,便設法安頓他。現在你們兩人,幫助季氏,遠方人不服,你們無法招來,一國民心弄到分崩離析,你們不能好好把守,卻謀在國內動干戈,吾怕季孫氏所應憂慮的並不在顓臾,正在我們國君的門屏之內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