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宪问篇》14.38

(2022-05-28 13:42:15)
标签:

365

教育

历史

情感

杂谈

分类: 论语新解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周明新愚解:

1. 宿:夜宿。

2. 石门:鲁国边境的门关。

3. 晨门:早晨当班的守门人。

4. 奚:何。

5. 不可:不被认可。

整篇解释:

子路夜宿在石门外。早晨当班的守门人问要进入石门的子路:“从哪里来的?”子路说:“从孔氏来的。”看门人说:“是那个已经知道他的道不被认可却仍在坚持的人吗?”

补充说明:

1. 此章,守门人评价孔子的这句话非常准确地概况了孔子的矢志不渝、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

2. 孔子曾经说过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从这四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一直都在期待和在寻找能实施他的道的机会,也一直抱有他的道必将成功的坚定的信念。

3. 孔子从不认为他的道不可行、行不通或不会成功,孔子认为他的道暂时不被认可是因为没遇到有道的君主。为此他才在各国之间奔波去寻找有道的君主,在接连几个国家遭遇失败后,孔子最后来到了楚国见到了楚昭王,孔子曾说:“楚昭王知大道矣!”只可惜楚昭王很快就病逝了。至此,孔子放弃了再去寻找有道君主的努力。

4. 孔子之所以在各国之间奔波不避险难,都是因为他对遇到有道的君主和能实施他的道还抱有一丝的希望,就是这一丝的希望,最终让他和弟子们克服了匡地之困,宋国之险和陈蔡之厄。试想假如孔子已然知道他的道终将不行,没有任何实现的希望,那他和弟子们还有什么动力能坚持到最后呢?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钱穆先生解释:

子路在石門外宿了一宵,黎明即趕進魯城,守門人問他:“你由何方來?”子路對道:“自孔氏來。”守門人說:“嗄!那人呀!他是一個明知幹不成而還要幹的人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