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14.31
(2022-05-23 16:25:51)
标签:
365教育历史情感杂谈 |
分类: 论语新解 |
14.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周明新愚解:
1. 逆诈:逆,迎接。把迎接的宾客看作来欺诈的人,引申为假设对方有欺诈意图。
2. 不亿不信:亿,臆测。不臆测别人不诚信。
整篇解释:
孔子说:“和他人交往时,不假设对方有欺诈意图,也不去臆测对方不诚信,但能在交往中很早觉察到对方的欺诈意图和不诚信,这就是贤人。
补充说明:
1. 此章,孔子教导弟子如何正确地和他人交往。
2.
孔子认为在和他人交往之初,不要先怀疑对方,如果先怀疑对方,自己就无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也就很难向对方展现出自己的真诚,诚信和尊敬。如果对方没能感受到对他的真诚,诚信和尊敬,对方也就不会表现出他的真诚,诚信和尊敬。那样人与人的交往就难以深入。再有,抱着怀疑他人的态度,就等于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也不利于自己朋友圈的扩展。
3.
孔子认为一个贤者在和他人的交往中,首先自己能做到向对方展现出真诚、诚信和尊敬,其次还要能在交往中保持警觉,能通过细心的观察快速从对方言行的蛛丝马迹中探明对方的真实意图和了解对方的品质。用这种方式和别人交往,既可以做到礼遇和获得更多的真朋友,又可以避开一些不怀好意的假朋友。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钱穆先生解释:
先生說:“不在事前逆測人詐我,不在事前揣想人對我有不信,但臨事遇人有詐與不信,亦能先覺到,這不是賢人嗎?”
前一篇:论语《宪问篇》14.30
后一篇:论语《宪问篇》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