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篇》12.10
(2022-04-27 07:35:37)
标签:
365教育历史情感杂谈 |
分类: 论语新解 |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周明新愚解:
1. 徙:迁到;在此当合乎讲。
2.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引自《诗句·小雅·我行其野》的两句诗句。
3. 诚不以富:诚:确实;以:为了;富:财富。在此解释为:不是贪财。
4. 亦祇以异:祇:地神;祇以异:换了地方,改拜它处地神。引申为见异思迁。
整篇解释:
子张问如何尊尚“德”和辨别“惑”。孔子说:“以忠信为主,还要合乎道义,这就是崇尚“德”。爱它希望它生长,恨它希望它灭亡,既要它生长,又要它灭亡,这就是“惑”。就像《诗经》上的诗句说的那样:“不是贪财,就是见异思迁。”
补充说明:
1.
此章,孔子对德进行了论说,孔子认为忠信固然很好,但仍有不足,如果坚持的方向错了,也会犯走极端的错误,所以要用义来限制,这个义就是符合公众的利益和意志。
2.
对于惑,孔子认为惑是极端的爱和恨导致的,没有了极端的爱和恨也就没有了对应的“欲其生”和“欲其死”的极端思想和行为,所以劝人要保持一个“守中”的心理状态。达到这个“守中”的思想就要去除掉贪欲。
3. 孔子还引用了一句《诗经》的诗句来讲解了导致“惑”的两个根本原因:贪财和见异思迁。
4. 或许此句是对孔子讲他自己“四十不惑”最好的注解。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钱穆先生解释:
子張問道:“如何可算得崇德辨惑呀!”先生說:“存心主於忠信,又能聞到義的即遷而從之,這可算是崇德了。喜愛一人,便想要他生,厭惡了他,又想要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這可算是惑了。”
前一篇:论语《颜渊篇》12.9
后一篇:论语《颜渊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