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先进篇》11.26

(2022-04-23 10:35:55)
标签:

365

教育

历史

情感

杂谈

分类: 论语新解
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 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周明新愚解:

1.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

2. 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孔子弟子。

3.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弟子。

4.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

5. 不吾知:没遇到伯乐。

6. 率尔:抢先。

7. 摄:夹在。

8. 加之:遭到。

9. 因之:还有。

10. 比及:比,差不多;及,到。

11. 哂:嘴里发出“唏“的声音。表示不屑的意思。

12. 会同:会晤和结盟。《周礼·秋官司寇·衔枚氏/司仪》记载: “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使适四方,协九仪宾客之礼:朝、觐、宗、遇、会、同,君之礼也。”

13. 端章甫:端送玉璋和锦缎礼品。《周礼·秋官司寇·衔枚氏/司仪》记载:合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诸侯之好故。

14. 小相:小司仪。

15. 撰:陈述的观点。

16. 伤:妨。

17. 暮春者:暮春时节。

18. 春服:春播。

19. 冠者:成年人。

20. 沂:沂水河。

21. 风乎舞雩:乎,呼呼地吹;舞雩,求雨台。

整篇解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在孔子边上。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长一点,你们不要因此而拘束。”过了一会他又说:“没遇到伯乐啊!假如遇到了,你们打算怎么做?”子路抢先答道:“有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遭到他国军队侵犯,还有饥荒;如果让我仲由来治理,差不多到第三年,我就可以让这个国家兵强将勇,闻名于四方诸侯。”孔子听后对着子路说了一声 “唏”。然后说:“冉求,你打算怎么做?”冉求答道:“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冉求来治理的话,差不多到第三年,我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那就要等待君子来教化了。”孔子又说:“公西赤,你打算怎么做呢?”公西赤答道:“不说我能做到什么,就说说我想学习哪方面的知识吧,我想学宗庙里面的事情,如在会唔和结盟时,去为他们端送玉璋和锦缎礼品,我愿意当一名小司仪。”孔子又说:“曾点,你打算怎么做?”曾点放慢了弹瑟的节奏,最后猛地拨了一下琴弦,发出了“铿”的回音,然后推开瑟站了起来。 答道:“我和他们三位的观点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何妨?各说说自己的志向吗。”子皙说:“暮春时节,春播结束后,五六个成年人一起,带着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边洗澡,看到求雨台上风呼呼地吹,就唱着歌回家。” 孔子喟然叹道:“我赞同曾点。”三个弟子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发言怎么样啊?”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老师您为何对仲由说“唏”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以礼,他不礼让就发言,所以我对他说“唏”。”“那冉求的志向不够邦国之志吗?”“怎么能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邦国呢?”“那公西赤的志向不够邦国之志吗?”“宗庙里面会晤、结盟的事情,不是诸侯级别的事是什么事呀?公西赤做的事小,那谁做的事还能比他的大呢?”

补充说明:

1. 在此章,孔子批评了子路不礼让就发言的做法,对于子路要让国家变的兵强将勇,闻名诸侯的志向,孔子没有点评,也就含蓄地表达了不赞成的观点。

2. 孔子对于冉求和公西华的志向他都给与了肯定。冉求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这种从大到小的说法,这里面就包含了谦逊的态度,说礼乐以待君子来教化,说明冉求能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这体现了冉有具有比较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而公西华的表现就更加谦逊了,他说我不说我能做到什么,而只说我想学习哪方面的知识,他说他愿意当一个在宗庙里面会晤和结盟时端玉璋和锦缎礼品的小司仪。从中,反映出了公西华小心谨慎和谦逊的态度。

3. 对于曾点的志向,曾点既有春播的不失时机,又有浴于沂的和谐融洽,又有在恶劣天气到来时就归藏在家的隐遁。这些恰与孔子说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思想不谋而合,所以,孔子给与了曾点最大的称赞。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钱穆先生解释: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四人在先生處侍坐。先生說:“我是長了你們幾天,但你們莫把此在意。平常總說沒人知道得自己,若有人知道你們了,怎辦呀?”子路連忙答道:“儻使有一個千乘之國夾在大國間,外面軍事戰爭不斷壓迫着,內部又接連年歲荒歉,讓由,我去管理,只要三年,可使民眾有勇,並懂得道義。”先生向他微笑。又問:“求!你怎樣?”冉有對道:“六七十方里或五六十方里的地,使求去管理,只要三年,可使人民衣食豐足。至於禮樂教化,那得待君子來設施了。”先生又問:“赤!你怎樣呢?”公西華對道:“我不敢說我能了,只是願意學習罷。宗廟裏的事,以及諸侯相會見,披着玄端衣,戴]着章甫帽,我希望能在那裏面當一個小小的相禮者。”先生問:“點!你怎樣呀?”曾晳正在鼓瑟,瑟聲稀落,聽先生叫他,鏗的一響,捨了瑟站起,對道:“我不能像他們三人所說那樣好呀!”先生說:“有什麼關係呢?只是各言己志而已。”曾]晳說:“遇到暮春三月的天氣,新縫的單夾衣上了身,約着五六個成年六七個童子,結隊往沂水邊,盥洗面手,一路吟風披涼,直到舞雩臺下,歌詠一番,然後取道回家。”話猶未了,先生喟然歎道:“我贊成點呀!”子路等三人退了,曾]晳留在後,問先生道:“他們三人說的怎樣呀?”先生說:“這亦只是各言己志而已。”曾]晳說:“先生為何要笑由呢?”先生說:“有志為國,當知有禮,他言語不讓,故我笑了他。”曾]晳說:“只是求不算有志為國嗎?”先生說:“那裏有六七十方里、五六十方里土地還不是一個國的呢?”曾]晳又說:“那麼赤不是有志為國嗎?”先生說:“說到宗廟祭祀和諸侯會見,還不是諸侯之事,是什麼?像赤這樣的人,還只去當小相,誰去當大相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