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篇》10.27
(2022-04-17 15:24:35)
标签:
365教育历史情感杂谈 |
分类: 论语新解 |
10.27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周明新愚解:
1. 色斯举:脸色露出不善。
2.
雉:野鸡。雉还有“士”的意思。孔子在此有借雉比喻自己的意思。《周禮·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3. 共:供奉。
整篇解释:
看到人们的脸色露出不善,一群野鸡飞了起来,然后又聚集落下到另一处。孔子说:“山丘上的这些母野鸡啊,能知微知彰、随机应变、做到时宜啊!能知微知彰、随机应变、做到时宜啊!子路供奉上一只烧好的野鸡,孔子闻了三遍,然后站起了身。
补充说明:
1.
此章描述了孔子受到一群野鸡行为的触动而感悟出来了一个道理的故事。这个道理就是”知微知彰,随机应变做到时宜。“
2.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孔子说出这句话,或是来自于卫灵公对待他的方式的感想。因为当初孔子离开卫国,就是因为卫灵公和孔子说话时“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再孔子”(看到飞的大雁,仰头观看,不看孔子。)。所以孔子说出这句话的时间很可能是孔子在离开卫国的路上的时候。《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卫灵公)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复如陈。
3.
雌雉:雉在周代作为士的礼品,在此孔子或借雉来比喻自己,形容自己离开卫灵公和弟子们来到这里,就像雌雉翔而后集一样。
4.
时哉,时哉:要根据时间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到合宜。如何做到识别外在的变化呢?那就要能做到知微知彰;如何能做到时宜呢,那就要做到随机应变。我们统观一下乡党篇,就可以发现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下,他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在环境快速发生变化时,,他也都做出快速的调整来适应。
5. 三嗅而作:反映的是孔子对于雌雉的惺惺相惜,不忍食之的心理。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钱穆先生解释:
只見人們有少許顏色不善,便一舉身飛了。在空中廻翔再四,瞻視詳審,纔再飛下安集。先生說:“不見山梁上那雌雉嗎!它也懂得時宜呀!懂得時宜呀!”子路聽了,起敬拱手,那雌雉轉睛三驚視,張翅飛去了。
前一篇:论语《乡党篇》10.26
后一篇:论语《先进篇》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