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篇》10.5
(2022-04-09 20:31:41)
标签:
365教育历史情感杂谈 |
分类: 论语新解 |
10.5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周明新愚解:
1.
圭:一种代表身份的玉器。《周礼·秋官·衔枚氏/司仪》记载:“成六瑞:王用瑱圭,公用桓圭,侯用信圭,伯用躬圭,子用谷璧,男用蒲璧。”
使者出使它国聘问时,国君要授予使者代表国君信物的圭,到了聘问的国家,使者会将圭和聘礼一起奉上,主人会先辞圭,然后再受圭,待使者返回时,主人会还圭再馈赠使者一些礼品。
2. 鞠躬:弯着腰。
3.
上如揖:行高手位作揖礼。《周礼·秋官·衔枚氏/司仪》记载:“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土揖,作揖时手位置低;时揖,作揖时手位置中;天揖,作揖时手位置高。
4.
下如授:下,拜下方式的拜谢;授:接受礼物。《周礼·秋官·衔枚氏/司仪》记载:“诸公之臣相为国客,则三积,皆三辞拜受。”
5. 战色:交战前的紧张、凝重的表情。
6. 足蹜蹜:脚步迈的很谨慎。
7. 循:扶着。
8. 享礼:供给的食物。
整篇解释:
孔子出使,他紧握君主交给他的玉圭,弯着腰,好像玉圭很沉重似的。如果作揖,他就把手举高,行“天揖”礼,如果接受礼物拜谢,他就把腰弯下,行“拜下”礼。在正式的外交场合,他的脸色很凝重,脚步迈的很谨慎,像是扶着东西在走似的。在接受访国供给的食物时,他表现出非常满意的神情。访国国君私下召见他时,他就表现出轻松愉快的样子。
补充说明:
此章描述了孔子一次奉命出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系列的表现和动作都体现了孔子缜密的心思。孔子的做法可以给弟子以下几点的示范:
第一, 孔子对待君主授予的玉圭非常重视,反映了孔子对待君命的重视和对君主的敬畏。
第二,
孔子在行作揖礼时,他总是行最尊重他人的“天揖”礼;他在接受礼物行拜谢礼的时候,他也总是行最谦恭的“拜下”礼,孔子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他对对方最大的尊重。
第三, 孔子对访国供给的食物表现出很满意的神情,含蓄地表达出了孔子对主人招待质量的肯定,反映了孔子对主人的尊重。
第四,
访国国君在私下召见孔子时,孔子表现出轻松愉快。反映了他公私分明的作风。在外交场合,他的身份是一名的使者,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和国君,所以言行都要符合使者的身份。而在私人场合,他的身份就是一个学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我的观点。
附:
杨伯俊先生解释:
(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和颜悦色。和国君举行私下会见的时候,更轻松愉快了。
钱穆先生解释:
孔子為聘使,執君之圭,歛着身,像不勝其重的樣子。執圭在上,像和人作揖般,在下,像授物與人般。面色戰戰兢兢,兩足像邁不開步,又像足下有物,循之而前般。及享禮時,便有容色了。神氣開發,不再那麼作戰兢之態了。待作私人相見時,更是愉愉然,和顏滿容了。
前一篇:论语《乡党篇》10.4
后一篇:论语《乡党篇》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