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落下,镇海招宝山街道渐次亮起灯火。街角,一座报刊亭里透出暖黄的光。这盏灯,不知不觉间,已经亮了15年(见10月14日宁波日报民生版)。
据报道,这间小小的报刊亭,2010年支起,他的经营者是55岁的蒋师傅。报刊亭里有《青年文摘》、《知音》、《故事会》、《新周报》、《意林》、《读者》等,15年来,有些顾客翻着《环球人物》聊天下大事,有些顾客揣着《知音》找情感共鸣,有些学生挤在时事杂志前讨论考题……在那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这间报刊亭成了市民了解信息的“窗口”,街坊邻里的“歇脚点”。
这间小小的报刊亭之所以至今还有人光顾,一是有的顾客认为,手机上看完就忘,昨天看了啥,今天就想不起来了。看书却不一样,即便放半个月,再翻开,还能接上。二是有的老主顾已经把蒋师傅看作朋友,即便不买啥,也要前来看看蒋师傅。
值得一提的是,蒋师傅经营这间报刊亭不全是图赚钱,就是习惯了跟顾客们聊上两句,听顾客说一句“还是你这儿杂志全”,他就很开心。也因此,蒋师傅会给熟客打九折,或便宜两块钱。尽管蒋师傅“经营有道”,但如今光靠报刊亭,连生活费都赚不到。所以,蒋师傅白天在码头做物流,三班倒的节奏,导致报刊亭没法天天开。蒋师傅也知道,说不定哪天,报刊亭里的灯就灭了。如果这样,蒋师傅自己没啥遗憾,只是想到那些陪伴自己10多年的老面孔,以后没地方挑杂志、唠家常了,多可惜。
联想到近些年来,全国多个城市的报刊亭数量逐年下降,尤其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下降得最为明显。其中,一部分报刊亭因经营不济而倒闭,一部分因经营资质问题被整改,还有很大一部分,被管理部门借口"影响市容"、"占道经营"、"阻碍交通"甚至"违章建筑”所拆除。笔者不由得为镇海招宝山街道这间小小的报刊亭的“生死”担忧:要不要维系这道带着墨香的光?
报刊亭是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城市公共设施,是都市不可缺失的文化风景,是传播文化、满足市民购买报刊需求的主要渠道。如果维系这道带着墨香的光,就继续保留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城市公共设施,保留都市不可缺失的文化风景,保留传播文化、满足市民购买报刊需求的主要渠道,这就需要有关方面为报刊亭提供相应的经济、政策上的支持;反之,就将失去为市民提供便利的一种城市公共设施,失去都市不可缺失的一道文化风景,失去传播文化、满足市民购买报刊需求的主要渠道。要不要维系这道带着墨香的光?请有关方面三思而后行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