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交通委公布数据,2022年北京城六区慢行出行比例提高到49%,创10年来新高,其中自行车出行比例为17.3%,较2020年上升1.9个百分点(见4月29日工人日报)。这一消息,值得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曾经,自行车是国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留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这主要得益于往昔的交通管理者、道路规划者及道路使用者之以人为本精神:交通管理者首先着眼于自行车骑手优先,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行车骑手的合法权益;道路规划者首先着眼于自行车骑手的需求,特地划定“慢车道”和“自行车停放处”;道路使用者——不少机动车在道路交汇处和转弯处主动让道给自行车骑手。
然而,近些年来,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在不少城市道路上渐行渐远:“慢车道”形同虚设,自行车骑手不仅经常遭遇“停车难”,还经常受到贸然闯进“慢车道”的机动车的惊吓,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驾车人的架势更加吓人,而交通管理者往往偏向机动车一方。另外,在一些居民小区通常规划了机动车停放处,却没有自行车的停放处……凡此种种不尽如人意情况,遂使人们不再看好自行车,自行车庶几乎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令人欣慰的是,“自行车热”近来又在大江南北悄然兴起,自行车又从记忆中走来,载着国人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度风靡大江南北。北京市交通委公布的数据,仅是沧海一粟。“自行车热”的回归,必将净化城市空气,提升城市温情,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因此,“自行车热”的回归,无不提醒有关方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持这一“自行车热”的热度,这就需要,管理交通必须倡导“自行车优先”原则、规划道路必须满足自行车骑手的需求、机动车驾车人决不能与自行车抢道争路。居民小区规划者必须给自行车留下停放空间,而与自行车有关的产品产销者必须抓住这一“自行车热”的商机,主动出击,赢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