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春秋》凡例
(2022-06-21 15:46:39)《十国春秋》凡例
清·吴任臣
宋初路振编《九国志》不列南平,以南平止江陵一隅,不予其为国也。后振孙纶作《荆南志》续之,或称《十国志》焉。神宗时刘恕又著《十国纪年》,盖从《五代史》例也。今十国仍以欧史为断,而南平易曰“荆南”,则从温公通鉴之称。(东汉今称北汉,亦从通鉴。)
帝称“本纪”,王称“世家”,古史家体也。后世非天子而遽列“本纪”,误矣。卷中帝则断为“本纪”,王则降于“世家”,间有子孙即帝位,而追崇祖考。如吴太祖、烈祖、高祖、闽太祖,南汉烈宗尊谥则从后日,而叙事犹号“世家”,所以纪其实也。(南唐后主降,江南国主而犹列本纪者,循马、陆二书之称。唐余纪传创为国纪,古史又无其例,故姑从《南唐书》云。)
是编“本纪”“世家”中,本国称帝、称王者,辞从主人也。他国称某主、某王者,重内而略外也。至于唐昭帝、昭宣帝、宋艺祖、太宗独称帝以异之,亦春秋尊王朝、大居正之义。帝与后称殂,王与妃夫人称薨,太子、世子亦称薨,诸王亦称薨。帝后不称崩者,仿《通鉴》纪曹魏诸君之法也。马令《南唐烈祖本纪》先书名、继书王、继称帝,至《元宗本纪》末年称国主、后主。“本纪”称国主,此后人述前代之史,与臣子、执笔者较殊也。愚窃取其义,以为“本纪”“世家”书法。
改元易号自昔传闻异辞,本书所纪年号,一以碑文是正。如吴越、天宝、宝大、宝正,杂见墓碑、宝幢;而北汉天会纪年,则取证于李恽千佛楼铭。盖金石遗文往往足纠前史伪谬,故愚于卷中多录庙碑、塔文于注,以佐史书阙漏,而考核不至无稽云。
崔鸿《十六国春秋》、陆游《南唐书》,每年必冠以年号,所以标正朔、防参错也。本书具遵其法,即无事必书曰“某年”,庶几纲举目张、有条而不紊耳。
十国本纪、世家中间,师曰“我师”,官曰“我某官”,皆各就本国而称也。《史记·田齐世家》云,“鲁伐我入阳关”“晋伐我至博陵”。《赵世家》云,“秦拔我榆次”。《南史·宋高祖传》曰,“巩县人宗曜,于其田所获嘉禾,九穗同茎。帝以献晋帝,以归于我,帝冲让乃止。”苏辙《古史·楚世家》曰,“婴齐伐郑,栾书救郑,遇于绕角,我师还。”古人书法原有此例,据此可释后人称前代为“我”之嫌矣。
《十国列传》首后妃、次太子世子、次诸王公主、次诸臣,而以方外终篇。人因国分,各为经纬。大氐与承祚之《三国》,彦鸾之《十六国》先后部署,略从同焉。
刘道原既作“纪年”,又拟作“十国”藩镇、百官、诸志,竟未卒业,至今阙如。愚于卷末勒成五表,而诸国年号、方舆之不齐,宗支、官秩之崖略,已了然可概睹已。
五代距今六七百年,世代久远,正史故多遗失。而欧史载十国事尤缺略,是编所采古今书籍,无虑数百余种,若《册府元龟》《太平御览》《资治通鉴》《通鉴考异》《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玉海说郛》《朝野杂记》《津逮秘书》《史纂左编》《新旧唐书》《唐会要》,薛氏《旧五代史》、欧阳《五代史》、王溥《五代会要》、陶岳《五代史补》、尹洙《五代春秋》《五代史阙文》《五代通史》、《梁编遗录》《九国志》《五国故事》《十国纪年》、《宋史·东都事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吴录》、《稽神录》《江淮异人录》《妖乱志》《淝上英雄录》、范成大《吴郡考》、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陈彭年《江南别录》、龙衮《江南野史》、郑文宝《南唐近事》《唐余纪传》《江表志》《钓矶立谈》《史外小录》《耿先生传》《南唐拾遗记》、蜀梼杌《锦里耆旧传》、李昊《蜀书》《蜀国春秋》《全蜀艺文志》《成都见闻录》、何光远《鉴戒录》《北梦琐言》《三楚新录》《湖湘故事》《楚纪》《吴越备史》《顺存录》《钱氏家乘》《葆光录》《吴越改元辨》《两朝贡奉录》《家王故事》《吴兴艺文志》《两浙名贤录》《武林旧事》《枫窗小牍》《闽王事迹》、何氏《闽书》、林谞《闽中记》、《晋安逸志》《闽海丛书》《榕阴新简》、陈鸣鹤《闽中考》、章仔钧《族谱》《金凤外传》、《岭南文献》、吴莱《南海古迹记》、《江陵志》、余晋阳《见闻录》、《辽史》、《郡县释名》、欧阳忞《舆地广记》、乐史《太平寰宇记》、祝穆《方舆胜览》、茅山志《洞霄宫志》、《两广名胜志》《金陵志》《一统志》《广舆记》《湖广通志》《八闽通志》、梁克家《三山志》、《广东通志》《浙江通志》《杭州府志》《西湖志余》《绍兴府志》《严州府志》《淳安县志》《肇庆府志》《海盐图经》《中都志》《武林梵志》《名山记》《合璧事类》《海录碎事》《七修类稿》《职官分纪》《郑氏书目》《国史经籍志》《日渉编》《天下碑记》、王象之《碑目》、《五灯会元》、《高僧传列仙》《通鉴》《剑侠传》《图绘宝鉴》《宣和画谱》《谭子化书》、彭晓《参同契注》、《东国通鉴》《驭交记》《辍耕录》《实宾录》《容斋三录》《太平广记》《青箱杂记》《二老堂杂志》《玉壶清话》《太平清话》《广博物志》《清异录》、洪遵《泉志》、《文苑英华》《宋文鉴》《宋文选》、计敏夫《唐诗纪事》、《金荃集》《花间集词品》、花蕊夫人《宫词》(有二本所载略异)、《徐散骑集》《徐寅集》《黄滔集》《罗昭谏集》《韦庄集》《杜光庭集》《贯休集》《齐已集》《方蛟峰集》《曾子固集》《王荆公集》《宋潜溪集》《升庵外集》。愚辄会稡成书,都为一部,倘臆说杜撰、率尔无征,实所未敢。
十国典故散佚,捃摭滋艰。卷中偶获琐事、纎语,不忍遽弃,时复登载,用资见闻。虽延寿繁猥之讥,知所不免,而心期广搜,珍惜片羽。后有同志,当鉴微懹。吴任臣识《钦定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