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史教篇》白话译文(1)

(2020-08-04 10:08:23)

科学史教篇白话译文(1

(科学发展的历史给人的启发和教益。)

原作:鲁迅

看看今天的世界,有谁能不感到惊异呢?自然的力量,已经听从人类的意愿,人们指挥操纵它,如同役使自己的马匹;能够用机器控制它来为自己服务。交通运输,比从前便利了,即使高山大河,也不能阻隔;疾病等灾害减少了,教育的功能更加显著;和一百年以前的社会相比,改变巨大。什么是这一切进步的先驱?又是什么伴随着这一切前进呢?表面不易看出来,实际多是依靠科学的进步。使用科学知识,去探索自然的奥秘,取得了成果,又促进社会的改革。这潮流继续向前,激荡亚洲的东方,波及中国,而且洪流所向,浩浩荡荡,没有止境。只要看到它显示出来的强劲有力,就足以推测它的蕴蓄多么深厚;科学的盛大发展,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探索它真正的源头,就得追溯到古希腊。后来科学的发展受到阻遏,几乎有一千年。直到十七世纪中叶,才又像大河决口一样迅猛发展,更加波澜壮阔,不断向前,毫不停顿,直到今日。实际的效益伴随而来,人类生活的幸福,全都因而增进。观察一下科学发达的历史,会看见勤奋艰苦与之如影随形,这就是教益、启示。

古希腊和古罗马科学的兴盛,一点也不比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差。当时的巨大成果,有毕达哥拉斯关于数理和音阶的研究,有亚里士多德关于解剖学、气象学的研究,有柏拉图的《蒂迈欧篇》和《理想国》,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流体力学奠基于阿基米德,几何学由欧几里德建立起来,机械学由希罗建成;此外的学者,多得难以列举。那时亚历山大大学,号称学者的摇篮。图书馆藏书多到十万卷以上,就是和现代的比起来,也毫无愧色。他们学术思想的博大精深,光辉足以照耀到现代。那时的学者,不仅奠定了各个学科的基础,而且运用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十分精深细致的地步。他们希望找到构成宇宙的元素。泰勒斯认为是水,阿那克西米尼以为是空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这些学说的错误,自然不用说。休厄尔曾经分析过这原因,“要探讨自然界必须依靠抽象概念,而古希腊的学者没有,即使有一点也极少;因为要确定概念的意义,没有逻辑学的帮助不成···当时那些学者,无法用今天我们熟悉的知识,去解决宇宙之谜,当然会错误!”然而他们的精神振作,毅然敢于解决古人所不知道的问题,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不肯停止于肤浅的了解;和近代来对比,也没有什么优劣。世上评论某一时代历史的,赞扬贬抑,往往不一致,拿当时人类文化的种种表现来套现在,发现了差距就产生不满。如果设想自己也是古人,什么都从当时的条件出发,不和现在相比,平心静气的思考,再给以批评,所说的才不会错。稍有思维能力的人,没有不是这样做的。这样说来,古希腊的学术成就,就极可赞扬而不可低估;别的也是这样。世上有些人嘲笑神话是迷信,斥责古代学术为浅陋,这都是糊涂虫,真可怜。要评论古代文化,评论它的高低优劣,就必须用与他同时代的人,考虑他所能达到的水平再来较量,这样的结论才接近正确。只是有人宣扬近世的学说,认为没有不是从古人承袭而来,一切新的学说,通通是继承古人的,这意见与蔑视古人同样偏执。就思想的才能来说,虽然古人胜过今人不是没有先例,但学术方面的成就,必定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古人不知道的,后人没有可惭愧的,也用不着隐讳。当年英国人要在印度建自来水,印度人反对。有人说自来水本是印度先贤发明的,年久失传,英国人不过偷学了这办法,稍加改进而已;自来水才推行起来。古老的国家笃信往古,不惜自欺到这地步。中国那些死抱“国粹”的人,这样说的最多,好像现在的各种学术文艺,都是几千年前就有的。我不知道这样说的本意是什么,他们是像印度说那些话的人一样,姑且弄点手段以利于新学的传入呢,还是当真崇拜过去,把古人看成全知全能而不可超越呢?即使是这样,非这样说就听不进去的社会,也是不对的。

古希腊的学术文化零落后,古罗马也衰微下来。阿拉伯人接着起来了,他们向聂斯托利派和犹太人学习,翻译和注释的事业大为盛行。各种新奇的事物弄得他们眼花缭乱,一些荒谬的观念也由此而产生,科学反而受到轻视,进步也就停止。古希腊、古罗马的科学,在于探究未知的事物;而阿拉伯的科学,却在于整理已有的成果。用注释疏证来代替亲自动手的实验,用评论来代替融会贯通的研究。钻入书本的风气盛行,科学的发现很少见;宇宙现象,又变成神秘不可测了。注意了这些,研究就变得虚妄;科学不见了,幻术兴盛起来;天文学不发达了,占星术却代之而起。所谓点金术,接神学这些货色,因而产生。不过也有不可以低估的,就是那时的学者,并不太懒散而无所作为;或因精神萎靡,而倒退保守。只因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错了,才会劳而无功。他们的努力,也有令人惊叹的地方。那时伊斯兰教刚刚创立,政事学术互相促进,建都在科尔多瓦和巴格达的两个大帝国,东西对峙,竞相引导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术成就传入国内,又好读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著作。学校遍地都是,讲授修辞学、数学、哲学、化学以及医药等等。化学方面,有酒精、硝酸、硫酸的发明;数学方面,有代数学、三角学的进步;此外还实测了经纬线的长度,用摆的周期来量度时间,星体运行表的制作也在这时开始。学术的繁盛,几乎是世界的中心。各基督教国家的学生,很多都到西班牙的大学去求学,把阿拉伯的科学带回自己的祖国,各基督教国家的学术也为之一振。直到十一世纪,才逐渐衰微下来。赫胥黎作《十九世纪后叶科学进步志》,说到:“中世纪学校,都以天文、几何、算术、音乐为高等教育的四个分科,学者如果一科都不知道,就称不上受过恰当的教育。”现在反而看不到这一点,真使我们感到羞耻。这些言论,与中国维新派人士,大声疾呼振兴教育差不多。只不过他所指的,理论科学占了三项,这和重视实用科学以及方术用来粉饰学说的人是不同的。

当时的阿拉伯是这样,基督教各国在科学方面却没有发展。不仅没有进展,还进一步排斥扼杀。他们说人最可宝贵的,莫过于道德上的义务与宗教上的希望。要是致力于科学,就误用了自己的才能。拉克坦谛是基督教的卓越学者,他就说过,“探讨万物的成因,问大地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谈论月球表面的隆起和陷落,研究星座的隶属,考察天体的成分。焦心苦虑于此类问题,就像念念不忘没有见过的国都,真是愚蠢到了极点。”贤能的人尚且这样,普通的人就可想而知了,科学的光辉也因而暗淡。这种趋势,不是没有原因的。照丁铎尔的说法,那时罗马等国家,道德无不败坏,基督教恰好兴起。要想在平民中宣传基督教福音,没有极严格的戒律,就不能矫正风俗,所以教徒遭受迫害的虽多,但终于取得了胜利。只是思想遭受了很久的压抑,影响也就难以消除。即使是被崇奉为精神食粮的《圣经》,也当做了科学裁决的依据。到了这样情形,怎么期望有什么进步呢?教会和各国政府之间的冲突,对于科学研究的妨碍,也很大。这样看来,各门科学,走得常常不是平直的道路。注重这方面就忽视那方面,那方面兴盛了这方面就会衰微,彼此循环往复,没有完结。比如古希腊古罗马的科学,号称极胜,等到阿拉伯学者起来,则一切变为历史。各个基督教国家,建立了极严格的教规,作为道德的准则,知识的流传时断时续。只因为世事反复,时代变迁,科学终于重新振兴,蒸蒸日上,直到今日。所谓世界不是循着直线前进,常走螺旋形曲折的道路,大大小小的波澜,奔腾起伏,经历了前进和后退,这才到达彼岸,倒也确实。而且,不仅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是这样,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也是这样。在欧洲中世纪,绘画技能各有原则,等到科学前进了,再加上其他原因,美术就中落下来。重新遵守原则,则是最近的事情。不过这种相互间的消长,也不必评论它是有利还是有害。中世纪宗教突然兴起,压抑科学的发展,这也许令人震惊。而社会精神也从这里受到了清洗,熏染陶冶,也孕育着好花。二千年以来,它的色彩更加鲜明,或者成为马丁路德,或者成为克伦威尔,成为弥尔顿,成为华盛顿,成为卡莱尔。后代想到他们的事业,有谁会说不伟大呢?他们的这些成就,用来补偿阻碍科学发展的损失,还是绰绰有余的。大概,不论宗教、科学、艺术、文学,都是人类发展所需要的,要确定哪一项更重要,还不能够。如果被最显著的实际利益弄得眼花缭乱,模仿最肤浅的方术,那么按照历史的教训,当会违反本意而获得恶果,这是可以断言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种人能够长久,文化史和政治史大约都没有见过。

现在说的,是中世纪的黑暗。如果抛开这些,找寻那一时代的明星,也有一两个可以说道。比如十二世纪有马格纳斯;十三世纪有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生于一二一四年,中国常说的那个培根生于十六世纪,和他是两个人),曾经著书论述阻碍知识的原因,提出恢复的办法,其中有很多名言,很值得引述。然而他为世人所知,距现在不过百年。他书中指出,造成人类无知的四个原因是:“一、崇拜权威;二、因循旧习;三、固执偏见;四、狂妄自负。”近世华惠尔也谈到这个问题,他根据当时的现象,把学术的衰微归于四个原因,与罗吉尔·培根讲的很有些不同,他说:“一、观念不确定;二、经院学派的烦琐哲学;三、神秘主义;四、单凭热情而不凭理智的主观武断。”书中还举了许多例子来证实他的说法。后来的丁铎尔,不赞同他所说的第四个原因,说:“热情妨碍治学仅仅是指智力弱的人;如果智力真是很强,热情反而有助于治学。科学家到了老年,有所发现的必定不多,这并不是他的智力衰竭了,是因为热情衰退的缘故。”有人说知识与道德无关,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要是真的脱离道德力的鞭策而单纯依靠知识,他所做的就可怜了。发现的原因,道德力也是一项。现在进一步探究科学发现的深层原因,还有比这更重要的。科学的发现,常常受到超自然力量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受到理想的激励。古今有名的人,统统是这样。兰克说:是什么帮助人,使他发现真理啊?不是真理本身,也不是知识本身,是理想。这是铁证。英国的赫胥黎说,科学的发现依靠灵感,和人的能力没有关系;这种灵感,就可以称为真理的发现者。有灵感,就是中等才能也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就;没有灵感,即使是天才也终于无所成就。这个论点深切而可信。菲涅尔因致于数学的研究而著名,曾经写信给朋友说:“名誉之心,久已没有了。我现在做的,不是为了声誉,仅仅是让自己感到愉快罢了。”他们是这样的恬淡。而且,科学发现的荣誉巨大。华莱士贡献他的成就给达尔文,本生把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给了基尔霍夫,他们又是这样的谦逊!所以科学家一定总是恬淡,谦逊,有理想,有灵感。没有这一切,能够有业绩留给后世的,我没有听说过。就是其他事业,也都是这样。你说,这些历代言论,都是空虚而不切实际的吗?这也是近代现实利益取得成就的母亲。这里谈它的“母亲”,为了它“孩子”的缘故,也可以长期得到安慰。

黑暗时代,虽有一两个希望恢复古希腊繁荣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希望最终也不能实现。直至十五、十六两个世纪,天边才开始出现曙光,只是零落太久,思想界一片荒芜,即使想踏着古人的足迹向前,一时也办不到。直到十七世纪中叶,人类才开始真正听到破晓的声音。回顾那时候,首先出现了哥白尼,建立了关于太阳系的学说;接着出现了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定律;此外有伽利略,对于天文学和力学有许多重要的发现,他还善于引导别人也来从事这门科学。其后还有斯蒂文的机械学,吉尔伯特的铁磁学,哈维的生理学。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学校里,解剖学也盛行起来,科学协会也建立了,设在罗马的意大利科学院是当时科学研究的摇篮。事业的兴盛,令人惊叹。风气已然形成,自然会有杰出人物产生。这时英国出现了弗朗西斯·培根,法国出现了笛卡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