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历史》翻译
(2020-07-30 09:15:03)《人之历史》翻译
原作:鲁迅
(谈论“进化论”发展的历史。)
进化论,发端于希腊学者泰勒斯,到了达尔文才最终完成。德国的海克尔和赫胥黎一样,也是近代倡导达尔文学说的人。只是并不固守旧说,多有新的见解,画出生物进化系统图表。探究远古动植物的变化轨迹,了解它们发展繁衍的起因。有不充分的地方,就用化石来补充说明。分类描述,内容丰富。从上古的单细胞微生物,到近世的人类,汇聚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考证清清楚楚。虽然后来有的学者,探寻的更远、更久,然而十九世纪末的进化论探讨,已经被这些人大大地完成了。中国近来谈论进化论,几乎成了家常话。喜欢新知识的人,借它来美化自己的言辞;固执守旧的人呢,忌讳人类源于猿猴,就全力加以阻止。德国哲学家保罗生也说,“那么多的人读海克尔的著作,是德国的耻辱。”德国是学术之乡,保罗生是一位哲学家,还有这样的话。那么中国固执守旧的人,听了这些新思想而快速走开,就不值得奇怪的了。但是,进化论实在没有亵渎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没有穷尽,这更加看出人类的才能超出一般的动物,观点有什么错?哪里值得耻辱呢?海格尔著述很多,明白此论,并建立了“种系发生学”,使它和“个体发生学”一道。从远古考察人类的起源,以及它的发展变化过程,让人们的怀疑消失,让自然的秘密清楚明了,是近代生物学的巅峰。为了宣传进化论,先说说它的起源,一直谈到近代,用海格尔的观点总结。
1、综述进化论的起源、发展和总结。
人类的种系发生学,说的是人类产生及发展变化的学说。它所研究的是动物的种类及其本源。此种研究方法始于近四十年,是生物学中最新的一个分支。古代的哲人以及信徒,无不认为人是高等动物,超越万物。所以纵使想过生物从哪里来,也走不出上帝造人的错误观点,解释的神秘而不可思议。如中国古代传说,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死后,她的尸首化为了天地。那么天地没有形成以前,人类已经出现,天地一片混沌,人类在哪里立足呢?屈原说,“老鳖驮着大山舞动,高山为什么还是那么安稳呢?”把内心的怀疑用文字表达出来。西方最早谈论人类起源的是摩西。他的《创世纪》一书开篇写道,“上帝用了七天时间创造了天地万物,用泥土捏出男人,抽出男人的肋骨变成女人。”十三世纪,这种观点在欧洲大为流行。科学光辉隐没,迷信思想横行。罗马教皇,又竭力堵塞学者的口舌,世界为此变得愚昧。海克尔指出,“这是整个世界历史的最大欺骗”,——这话没错。不久宗教改革,基督教的迷信也逐渐打破。哥白尼首先出现,知道地球其实是绕着太阳运动的,不断运动,永不停止,此时“地球中心说”动摇。考察人类起源的学者,也渐渐出现,如维萨里、欧斯泰几等,无不用解剖学的手段,使人类的认知走向光明。至于动植物系统的分类,因林奈的出现才有大的发展。
2、起初东西方都认为人类起源于上帝。
林奈,瑞典德高望重的人。不满于那时各国研究生物的,都用标准不同的分类给生物命名,繁芜杂乱,难以理解,就写了《自然界系统》一书。书中尽用拉丁文给生物命名,创立了“双命名制”,就是用“属名”和“种名”两种方法。如猫、虎、狮三种动物有相同的地方,就称作“猫属”;但是三样动物又不同,就称猫为“Felis domestica”,虎为“Felis tigris”,狮子为 Felis leo”。又把和它们特征相似的统称为“猫科”;“科”的上一等级是“纲”,再往上就是“门”,再往上是“界”。“界”,是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又分别写出它们的特点,让人一看就明白。只是自然界生物太多,不能一下子全部发现。每次发现新的品种,一定给它起个新的名字。想用发现新的物种而获取名声的人,都争着搜索、采集,这样就得到了非常多新的物种,林奈的名声也大为显赫。新的物种是什么,以及它的特征类别是什么,也同样被学者关注。但是,林奈仍然沿袭摩西上帝造物的说法,《创世纪》说“今天的生物,都是在天地开辟时就创造出来的”。《自然界系统》也说,“因为侥幸避免了‘诺亚时洪水’之灾,留到今天的就是物种。现今动植物的种类,一点都没有增加或者改变,和上帝亲手创造的样子一样。”林奈只知道现在的生物,但是远古时代,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是今天没有的。他没有觉察到这些,所以生物起源的研究,就不可能正确了。当时的生物学家,也坚守旧说,没有什么发展。即使偶然有人觉察到,说“生物的种类,经过很长的时间,不可能没有一点变化”。但是世人听了都拒绝接受,所以新的学说就不能流行。直到十九世纪初,才知道生物进化是真实存在的。创建理论来解释它的人,叫做拉马克;其实居维叶在他之前。
3、林奈创建了生物分类标准,但坚持生物的种类不会变化。
居维叶是法国人,学习勤奋,学识渊博,在学术上有巨大的成就。尤其致力于动物比较解剖学和动物化石的研究,著有《化石骨骼论》一书,是当下古生物学的源头。化石,就是远古时代生物的遗体,留在石头中,经历很长的时间;到今天它的形状还清楚可见。由此可以了解以前生物的形态,也能了解古今生物的区别。它是大自然的历史,自己留存在世间。那古希腊的学者,似乎没有不知道这大致情况的,但牵强附会的说法却大大流行。有人认为,化石不过是大自然玩的一个游戏;有人认为,天地间的精气,形成胚胎,误入石中,变成了蛤蜊、田螺一类的东西。等待拉马克考察贝类的化石,居维叶考察鱼类兽类的化石,才知道化石其实是古生物留下的躯壳,这种生物今天已经不存在。林奈的生物学,从天地始创以来没有增减变化的说法,就失败了。但居维叶仍然固执的沿袭生物种类永远不变的观念,前面的说法破产,就另外建立“灾变论”来解围。他说,“今天存在的生物,都是天地始开的时候,上帝亲手创造的,但不是一次创造的;每次创造前,一定有巨大的改变;河水变成陆地,大海变成高山;旧的种类死了,新的种类产生了。所以现今的化石,全部是上帝创造的。只是创造它们的时间不同,它们的形状当然不同,它们之间是没有关系的。高山上,确实发现了鱼类、贝类的化石,足以证明它原来是大海;化石的形状,大多挣扎反抗,样子很惨,由此可知变化的剧烈。从开天辟地到现在,地球上发生大的变故,至少也有十五六次。每次变故开始,旧的物种全部灭亡,变成了化石,留到后世。”他的说法是猜测,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当时影响很大,整个生物学界都相信,只有圣希雷尔在巴黎学士院和他争辩。但是居维叶学识渊博,据理坚守,圣希雷尔的动物进化学说,证据又不充分。于是在一八三零年的七月三十日的论辩中,圣希雷尔战败。居维叶的“灾变论”,在世间盛行。
4、居维叶用化石证明生物会变化,但是总体种类没有变化。
但是,动物不变的观点,却不能长时间让学者满意。十八世纪后叶,已经有许多人想用自然的证据来解释困惑,这时,歌德建立了“形态蜕变论”。歌德,德国的大诗人,又深通哲理,他的学说虽然凭借想象,不全据事实。但是他见识广博,思维丰富,因而清楚的懂得生物之间有密切关系,它们的源头只有一个。一七九0年,写作《植物形态学》,认为所有的植物,全部出于“原官”,就是它的骨骼,也全部产生“原官”。“原官”,就是叶子。其次又比较了动物的骨骼,他的学问高深,知道动物的骨骼也是一个道理。即使人类,和其他动物也没有什么区别;外部形状的不同,只不过因为形状改变罢了。形状变化的原因,有两种力量在起作用:内部的原因,叫做“求心力”;外部的原因就叫做“离心力” 。“求心力”让它相同,“离心力”要它不同。相同,就是今天的遗传;不同,就是今天的适应。歌德研究的从自然哲学深入到生物器官的构造以及变化的原因,即使说是拉马克、达尔文的先驱,也不是不可。遗憾的是,他的进化观念,和康德、奥铿那些哲学家的主张大致相同。而不能用其聪明才智,来撼动种族不变论的根基。撼动它的,是从拉马克开始的。
5、歌德用哲学的方式推测生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拉马克,法国伟大的科学家,他在一八0二年写的《对有生命天然物体的观察》书中,已经说到种族不是永恒不变,以及形体状态会改变的观点。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动物学哲学》一书上,书中大力张扬物种的改变,是人为造成的。他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无论有无生命,毫无差别;世间所有的,全部归为一个原因;支配非生物的原因,也是支配生物的原因。研究非生物的方法,也是研究生物的方法。世人认为活着的,只是一个力学现象罢了。动物、植物,和人类一样,全部都按照自然的规律;种族也是这样,绝不是《圣经》上说的那样,出于上帝的创造;何况居维叶说的,中间经历了十几回改变创造者呢?凡是这些生物,全部来自古代,不断的进化。起源于没有器官,结构非常简单,跟着地球的生长,也渐渐地变得高等,像今天这样。那最低等生物,逐渐进化为高等动物,有两个规律:第一,假如有一种动物,幼小而不强大,用一种器官的时候较多,那么那种器官就会逐渐强盛,作用也会逐渐强大。至于新的能力是大小还是强弱,就看它使用时间的长短。打一个简单的比喻,如喜欢锻炼的人的手,挑担子的人的小腿,起初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使用的时间长了,力量也逐渐加大。反过来,假如废弃不用,那么器官逐渐变得又小又弱,能力也消失了。如盲肠,鸟用它来消化食物;人却用不上它,所以一天天地萎缩。耳朵上的筋骨,野兽用它来晃动耳朵;人却不用,就只留下微小的痕迹:这就是适应。第二,所有的动物,从外部获得或者失去的功能,一定按照生殖的办法,传给后代子孙。器官的大小强弱也是这样,只是这个时候,一定和他父辈的功能一样:这就是遗传。”适应学说,到今天学者还奉为真理。遗传学,却论辩的激烈,没有调和的余地。他所说的,本来就是进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外力的作用,让动物进化为高等。翻开《动物学哲学》一书,全部用一元论的眼光,看待生物的系统,依靠的理论,就是进化论。所以进化论的成立,从打破上帝造人的说法开始。拉马克也和圣希雷尔一样,极力驳斥居维叶;但不被世人知晓。因为此时,生物学的研究正当兴盛,比较解剖学和生理学也壮大了;而且细胞学刚刚成立,更让研究个体发生学的人往前推进,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角,于是轻视物种起源研究的人。普通的人,又思想守旧,看见新的观点又无动于衷。所以拉马克的学说,回应的人很少,即使居维叶编辑的《动物学年报》中,一点也不予记载。所以拉马克学说的孤立无援,可以明白了吧。到了一八五八年,达尔文以及华莱士的“天择论”出现;过了一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举世震动。把大家对生物学的疑惑,一扫而空。
6、拉马克创立了“适应”和“遗传”的理论。
达尔文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拉马克不同,主要用归纳法,是研究进化论的大成者。他二十二岁,乘坐“贝格尔”号——英国海军的勘探船,环游世界。观察了大量生物,因此悟出物种起源的原因;又渐渐地搜集资料,把知识融合在一起,明确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并且明白了形态改变的原因,源于淘汰。而淘汰的原因,又在于竞争,建立了“适者生存学说”,也叫做“达尔文学说”,这学说前无古人。它的主要内容是,“首先是人为的选择。假如有人为了培育动物新品种,首先找一个和它相似的动物养育;得到的后代,又选择相似的培育。时间长了,符合要求的就留了下来。古代的牧羊人,已经知道这种方法。赫胥黎说,‘亚美尼亚养羊的人,担心羊跳得太高,从羊圈跳出。就留下脚短的,逐渐淘汰腿长的;到了它的后代,也还是这样。时间长了,只有短脚的羊遗传下来,长腿的就灭绝了,这就是人为选种的方法。’这只是人力选择的方法。大自然的力量,也在选择,而且和人的选择方法没有大区别。不同的是,人选择是出于人的要求,自然的选择是为了适应生存,在不知不觉间进行罢了。生物的增加,都是按照几何级数的,假设有一对动物,一生能生出四个孩子;四个孩子又生育,应当得到八个孙辈。传到五代,就有六十四个;传到十代,就有一千零二十八个(应为二千四十八)。按照这样递增,繁殖的速度非常快。然而此时若有强大的生物,灭了弱小的,阻止它的发展壮大。强大的种族逐渐兴旺,弱小的种族日益减少;时间长了,适应生存的就活了下来;自然选择的力量就在其中,让生物变得更适应环境。”达尔文谈论这些,引用的证据,不但丰富,而且真实有力。进化论的发展历史,首先是泰勒斯,继承者却拘泥于上帝造人的观点;到了拉马克又进了一步;到了达尔文才大功告成;到了海克尔,又总结前人所有的成就,建立了“生物种系发生学”。于是人类演变发展的道理,就变得明白无疑了。
7、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学说使进化论大功告成。
海克尔以前,凡是谈起源的,都是个体。到海克尔建立“生物种系发生学”,使它和个体发生学并列,写了《生物发生学上之根本律》一书。书中说,这两种“发生学”关系非常密切;种族的进化,也符合遗传和适应两个规律。尤为侧重的是,是形蜕理论。按照这种规律,凡是个体的改变,其实都是种族演变的不断反复,只是时间短而变化的快罢了,至于决定它的原因,是遗传和适应的生理作用。海格尔用这样的办法研究个体的起源,明白了鸟兽鱼虫,虽然多得无法计数,但是远推它的本源,全部归为一个。又用此法研究种族演变,知道一切生物其实都始于最简单的器官,由进化而变得繁复,从而进化为人类。人类女性的卵子,也和其它脊椎动物的卵子一样,都是最简单的细胞;男性的精子,也是这样。男女交会,就形成受精卵,这样的细胞形成后,个体的生命就开始了。这可以从动物界找到根据,阿米巴(即变形虫),构造极为简单,只有行动和找食物的力气;接下来不断分裂,按照几何级数构成一个细胞群;如实球藻,它的细胞形成桑椹形,只是它的内心是空的,里面渐渐的陷下去,形成消化腔(按实球藻无此器官,到腔肠动物才有),——那淡水沟渠里的水螅,也是这样的。再高等一点的,就有从心脏长出四对血管,弯弯曲曲地流向两边,好像鱼鳃,——胎儿在这里,适合动物界鱼类。又进一步发展,都和人类以外的高等动物毫无区别。已经有了大脑、耳朵和手脚,可是和其它脊椎动物的胎儿比较,一点没有区别。凡是这些研究,都能用眼睛看出来,每天观察胚胎发育,了解它的变化。但种系发生学不像这样,所用的依据,距离今天已经有千万年。它的进化,眼睛看不见;就是直接的观察,也局限于狭小的区域。可作为根据的,只能运用间接的推理和判断思考以及从科学实验积累的素材,比较推理罢了。所以海格尔说,“做这门学问,研究起来很困难,绝不是个体发生学能够相比的。”
8、海格尔发现了生物种族进化的规律。
以前谈论人的起源,有达尔文的《原人论》,赫胥黎的《化中人位论》。海格尔写的《人类种族的起源和系统论》,用古生物学的个体发生学以及形态学来证明人类的进化系统,知道动物的进化,和人类胎儿的成长变化一样。所有的脊椎动物起初都从鱼类进化,出现在地质学上太古时代的僦落纪;接着就是选逢纪的鲑鱼,石墨纪的两栖动物,二迭纪的爬虫,以及中古代的哺乳动物;等到了近古代第三纪,于是有了半猿,接下来有了真猿。猿有狭鼻族,由这个族群进化出了犬猿,接着进化出人猿,人猿进化出猿人,但不能说话;接下来,能说话的,就是人类。这些都是比较解剖个体的演变以及脊椎动物能够证明的。个体演变的顺序也是这样,所以说种族的演变,是个体发展的反复。然而这是有脊椎的动物,如果再往上研究无脊椎动物的变化,目前非常困难。这样的动物,没有骨骼,所以不能留存在化石中,只有根据生物学的规律,知道人类起源于原生动物,和胚胎来自于卵细胞一样,接下来也和各种动物相对应。于是海格尔就追寻进化的过程来研究它,中间有不足的,就用化石和虚构的生物来补充,因而从单细胞到人类的关系图就完成了。图中记载的,就从穆那罗(原生动物的一种)逐渐进化到人类的发展过程,这就是生物学上所说的种族发生学。——图在另一书中。
9、海格尔的种族发生学系统图。
近三十年,古生物的发现,也有许多有力的证据,最著名是爪哇岛发现的猿人化石。这个化石的出现,人类进化系统学便最终完成。以往狭鼻猿类和人类的关系,缺乏重要的证据,有了这个化石,证据更加完善,作用不亚于比较解剖学和个体发生学。人类从哪里来,——起初最微小,叫做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来自于穆那罗(一种原生动物),穆那罗来自于泼罗比翁;泼罗比翁,是原生物。如果再追究原生物的来历,那么就以耐格里的说法最靠近真相。他说,“生命起源于无生命,这是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不灭定律的成果。在物质世界,都有因果关系,宇宙间现象,也都遵循这个规律。由非生物的物质构成,最终将转化成非生物的植物,考察它的本源,一定是非生物。最近有法国的学者,能用能量的改变,把非生物转化为植物,又用带毒的金属杀死它,改变它的导电、传热性能。所以有生命和无生命两个世界,将日益接近,最终将不能区分。无生命的转化成有生命的,将成为不容改变的事实,十九世纪末的科学水平真让人震惊,——就是这样。至于没有生命的从哪里来的,那么要等待“宇宙发生学”讨论它了。()
10、人类从哪里来的一般规律。
一九〇七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