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世界上最宽最大护城河的东昌古城

标签:
旅游聊城古城历史文化 |

东昌湖与东昌古城
东昌湖一角
山东聊城的东昌古城就是其中一个。
东昌湖上的桥
坐落在东昌湖上。而东昌湖始建于1070年,至今已近千年,据介绍东昌湖是在护城河的基础上开挖的,城东宽100米,城西宽600米,城南宽800米,城北宽300米,形东昌湖与古城的落日余晖
成了4.2平方公里的湖泊,也号称全世界最宽、面积最大的护城河。东昌湖引黄河水为源,常年水深在3-5米,聊城主要的旅游景点都在这一带。

山陕会馆正门
大殿中的关二爷彩色塑像
布局还真不多见。据记载,会馆始建于1743年(清乾隆八年),是山陕商人集资兴建,用了9.2万两银子,建了66年才建成这个南北宽43米,东西长77米,总面积造型独特二重檐十翼角的戏楼
3311平方米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包括山门、过楼、戏楼、钟楼、鼓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亭台楼阁160多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听上去挺大的建筑,但钟楼
实际上看却不显,给人的感觉甚至有些窄仄局促。不过这些建筑确实古色古香,很耐看。

进入古城的桥
楼西大街
向南向东向北向西逆时针走了一圈。古城过去称东昌府,内有县衙府衙。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城己经是重新整修过的,有些地方还有了地下停车场。城内有居民居住,但更街道上的雕塑
多的是民宿和商业,只是疫情三年造成的不景气一时半会儿还恢复不过来,虽然旅游开始有了,但沿街门店关门的比开门的多。

光岳楼
光岳楼南侧
街、楼西大街、楼南大街、楼北大街,相对应的光岳楼也有四个门,和它们遥遥相对的是四个古城城门。资料记载,光岳楼建于1374年,始称东昌楼,后改为光岳楼,光岳楼北侧
楼高33米,按我国古时度量是九丈九尺高,共五层。现在楼上悬挂的“光岳楼”三个大字是由郭沬若先生在光岳楼建成600年时所书写。光岳楼的二层叫文昌阁,也被称国务院所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做“乾隆行宫”,这是因为乾隆七下江南,六次东巡,九过东昌府,五登光岳楼,并曾在文昌阁中居住,为光岳楼写了13首诗,因而有行宫一说。

进士牌楼
聊城县署正门
在明清两朝600多年中,一直是聊城的“政治中心”。我们现在看到的县衙据说是以“聊城县志”为依据在旧址上复建的。进县衙大门后有仪门、大堂,仪门到大堂之间
东西是两排厢房。大堂名为“慎忠堂”,上挂“明镜高悬”匾额,小说影视中县官审案可能就是在这种大堂上,左右是县丞、主薄的住宅。知县的宅院在大堂后面,也是县官办公的忠慎堂
三进院落,还有后花园,看上去很奢豪。以前看过几个县衙都没有这个大,包括平遥古城中的县衙,看来清朝以前山东东昌府收入可观。

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正门
海源阁图书馆
为公共图书馆,我们到时因为时间较晚,海源阁已闭馆了,只在门口张望了一下。古城东西南北有四个城门,都重新整修过。据说古城的城墙大部分早在解放战争时期

在古城中拍古装照的游人
就被拆除了,改建为环城的道路,只留下了四个城门楼子和部分城墙墙基,后来城楼整修了。原来的古城墙据记载周长3.5公里,高11.7米,顶宽6.7米,底宽11.7米,整整修过的古城城墙和城门楼
个古城呈正方形,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千年前初建时是夯土城,300年后的明洪武(1372)年改为砖城。城中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现今的古城依然保持着这南门附近的”金殿传胪“牌楼
个格局,四条主要大街越过城门通过长长的拱桥与东昌湖对面陆地相连,景色宜人,虽是个小众的旅游景点,但确实非常值得一游。而且还可以顺便去看看据说是全世聊城大学校门
界最大的大学校门—聊城大学校门。
(旅游于2023.3)
(写于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