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中国文学不要太在乎拿诺贝尔文学奖
(2023-03-22 10:11:59)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作家麦家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对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走出去”难在哪里?该如何破圈?进行了解答,值得关心中国文学的人们读一读。
其中麦家说到,中国文学不要太在乎拿诺贝尔文学奖。他给出的理由是:“诺贝尔文学奖它是以西方的价值观为评判标准的。”此话立刻在网上引起热议。有人质疑,然而我信。我甚至认为,这是基本常识。
事实如此,诺贝尔文学奖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个雷打不动的标准。大文豪托尔斯泰没有获得诺奖,就是一个铁证。早在1901年颁发首届诺贝尔文学奖时,世人大都认为这个大奖非俄国的托尔斯泰莫属。因为,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托尔斯泰根本不在25名被提名者之列。人们还以为这可能是个疏忽,可是直到1910年底托翁离世,诺奖颁发了10届,托翁都与诺奖无缘。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对道德持怀疑态度,对宗教缺乏深刻的认识”。一句话,他不符合诺奖的标准。
诺贝尔文学奖无情地否定了众望所归的托尔斯泰,后来却毫不吝啬地授给了一个又一个前苏联(俄罗斯)文学水平远逊于托翁的作家们。他们是:1933年,蒲宁;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1965年,肖洛霍夫;1970年,索尔仁尼琴;1987年,布罗茨基。这5位中,有的否定十月革命,有的诋毁苏联的社会制度,有的攻击斯大林,其中有两位一直流亡国外,通过其作品污蔑抹黑俄罗斯祖国。这5人之所以能获得诺奖,不是因为他们比托尔斯泰更伟大,而是因为他们的作品符合诺奖的标准。在苏共亡党、苏联解体之后,人们再回顾前苏联(俄罗斯)获得诺奖的这些作家及其作品,就不难看出诺奖除了固守它的标准,更显露出了鲜明的政治目的。特别是“冷战”期间,诺贝尔文学奖越来越密切配合美西方的政治需要,成了他们”和平演变“苏联的战略手段之一。
评奖标准说到底是话语权。地球人都知道,今天的诺贝尔和平奖与文学奖颁给谁、不颁给谁,就是美西方说了算,已经堕落为操纵在美西方手里的政治工具。环球网2月18日曾报道过一条消息:美国副国务卿维多利亚·纽兰在一次会上称,如果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能让俄罗斯总统普京从乌克兰撤军,“我就把诺贝尔奖颁给他”。(《莫斯科共青团员报》称,纽兰此处指的是“诺贝尔和平奖”。)对此,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回应说,自己从前还不知道是纽兰在替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作决定。这条消息有意思在于,它一下子曝露了”诺贝尔和平奖”是由谁决定的。由此,人们有理由联想到“诺贝尔文学奖”又是由谁决定的呢?
诺贝尔文学奖自有它的评奖标准,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文学应该坚持我们的标准,这是必须坚持的原则。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文学理所当然应该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作家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心声,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让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通过文学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国外民众加深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应该是当今中国作家肩负的双重任务。
为了完成好这双重任务,我认为,坚持社会主义的创作方向,坚持我们的创作标准,是最关键的关键。这应该是麦家答中新社记者问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