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看

(2022-04-08 22:23:52)
标签:

杂谈


昨天《扬子晚报》上,有一篇题为《在看》的美文,挺有意思的,写了几件事:母亲离开我家时,希望我看着她离去;孩子学骑自行车时,希望我一直看着他骑;自己发在朋友圈里的东西,希望有人在看;读到自己博客上的一条匿名留言知道有人在看自己的文章,甚感快慰。几件事,说明人从小到老都希望有人“在看”的道理。

正如作者所说:这是求关注,求鼓励,往深层里说,是求爱。又说: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渴望在看的孩子吧,被亲人看,被所爱所重视的人看。如我,如我的老母亲。

这话说到人心里去了!但是,我想“在看”还有其他的情况。现在我“借题发挥”,把想到的与诸位读者分享。

其一,“在看”是鼓励好人进步。上文所写的“在看”,说准确明白了其实应该是“盼人看到”,其实就是通过“在看”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鼓励和爱。这是人们普遍的也是美好的一种心理需求。这种“在看”,概括地说,就是鼓励人做好事。一个人好事,功不唐捐大家都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迟早会得到群众的承认,荣获群众的口碑我们国家经常表彰的“好人”“楷模”,他们的事迹人民都“在看”,不但看在眼里,还记在心里,传颂在嘴上,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其二,“在看”是警告勿做错事坏事。有一句老话:“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不是宗教徒,当然不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但是的确相信“人在做,天在看”,这个“天”就是客观世界;或者,也相信有“神明”,但这个“神明”不是上帝,而是人民群众。有人民群众“在看”,对坏人坏事就有一种震慑作用。东汉时,有个清官叫杨震,到东莱当太守,途经昌邑,昌邑县令是他从前举荐的王密。王密趁晚上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很生气地说:“我知道你,你为何不知道我呢?”王密说:“夜晚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这“四知”成了拒绝收礼、廉洁奉公的千古名言。清官除了个人修为,恐怕还有畏惧人知吧。

现在,我国最突出的问题是与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作斗争。反腐败斗争,离不开强化监督。强化监督,要求紧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紧盯重点领域这个“敏感地带”,紧盯基层风气这个“重点窗口”。通过三个“紧盯”,使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人民群众“在看”,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监督,应该有敬畏之心。

此外,还存在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违法乱纪和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违背行规和职业道德的行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也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在看”。

其三,“在看”是提醒我们要为下一代放好样子。说到这一层意思,我想起余秋雨《行者无疆·都市逻辑》里的一段话,是关于遵守交通规则的一段话:

一位德国学人告诉他:“规则后面有一个严密的逻辑。”

他说:“一、据统计,城市的街道穿行者中,受交通事故伤害最大的群落,是孩子;二、据统计,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来自他们的自身观察;三、据统计,孩子观察世界的一个重要地点,是自家的窗口。因此,当你四顾无人无车,放心穿越红灯的时候,根本无法保证路边排排高楼的无数窗口,没有孩子在观看;四、于是你进入了一个逻辑悖论:当你安全地穿越了红灯,等于给孩子们上了一课,内容是穿越红灯无危险。只有当你遭受伤亡的时候,才能给孩子们正确的教育;五、面对这样的悖论,唯一正确的方法是放弃穿越,既不让孩子们看到穿越的安全,也不让孩子们看到穿越的危险,一见红灯就立即停步。”

这段话,有点长,有点绕,但有着严密的逻辑。抄直说,就是不闯红灯,遵守交通规则,可以为“在看”的孩子们放出好样子。

遵守交通规则是如此,其他各个方面应该都是如此。成年人的一举一动,孩子们都“在看”。这就要求成年人要谨言慎行,为下一代放出好样子。家长要为孩子放出好样子,老师要为学生放出好样子,孩子们眼中所有的人都要为他们放出好样子。这样,孩子们才能得到正确的教育。

上述三个方面,足以说明“在看”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最后,我引用那篇美文的结尾,让大家再去进一步思考“在看”的深文大义吧:

“时间老人也一直在看,看着我们慢慢长大,渐渐变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