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续写《马克思进文庙》

(2022-03-28 06:03:35)
标签:

杂谈


1926年,郭沫若玩起了“穿越”,写出一篇奇文:《马克思进文庙》以文学的想象和幽默的语言描述了马克思与孔子共话理想的场景。马克思对孔子讲了“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孔子对马克思讲述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在经历过一番长谈后,马克思感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孔子也说:“单只要能够了解,信仰你的人就不会反对我了,信仰我的人就不会反对你了。”读罢,让人感到妙趣横生。

虽然是奇思妙想,但细想一下,却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话题,谈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相契合的主题。就着这个话题,最近,我翻阅了近几年有关这方面的报刊文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相契合,除了郭文关于人类理想,还有表现在许多方面。兴之所至,于是冒出一个想法:可以写出《马克思进文庙》的许多续篇来,既可让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可让人们重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岂不一举两得!

《马克思二进文庙》,可以写如下内容——

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立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马克思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实现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民本思想。孔子提倡“仁者爱人”,重视君子教育,有他的局限性,但他的嫡系传人孟子说过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成为千年佳话。历代的任人志士中坚持孟子民本思想的人经久不绝。如果郭沫若写的“一进文庙”叫“理想篇”,那么,这“二进文庙”就叫“人民篇”。

《马克思三进文庙》,可以写如下内容——

马克思主义主张唯物论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演变,都有客观规律,这些规律须从一切社会现象总和分析研究出来,“不可知论”、神秘主义等都是错误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先秦开始就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资源。例如:《管子》认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在《论语》里,孔子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天命"的认识与理解上——他的"天命"是指自然与事物的发展规律在这个观点指导下形成了他的轻天道重人道轻鬼神重祭祀轻理想重实际等唯物的思想而在他之后的另一个重要传人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唯物的观点。如此等等。那么,这“三进文庙”就叫“唯物篇”。

《马克思四进文庙》,可以写如下内容——

马克思主义倡导辩证法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辩证运动和发展的宝贵认识,尽管表达尚不够系统,但这些论述同样充满智慧、异彩纷呈。例如:《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载,晋国大夫史墨言:“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精辟地论述世界万物和社会现象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深刻地总结了在困厄中奋斗才能开辟新境的道理。《论语》中有许多孔子讲事物辩证关系的格言,如“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是说要避免事物走向两个极端;又说“过犹不及”,指出超出一定的限度,事物就会走向反面。《论语》中有关教育的辩证思想尤为丰富,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还有,《老子》中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等。那么,这“四进文庙”就叫“辩证篇”。

毛主席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指出:“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为着这“两个相结合”,把“马克思进文庙”一篇一篇续写下去,是多么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啊!

马克思一次一次地进文庙,必然会发现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中有着数不清的老同志、老朋友,同时,中华文明也借着马克思的一次次光顾而放射出一道道奇光异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