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大医至简—伤寒论》评注选系列(53)
(2024-06-09 11:19:33)
标签:
文化教育 |
黄儒兴整理
闻道人评注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的三个刚领证
少阳病四主证与三个纲领证的关系
263
从这一条开始进入少阳篇。
其实少阳病的主要方证前面已经讲过了。关于半表半里少阳证的人体原理,第37条有详尽的解释,这里就不再重复。这一篇只是系统地来梳理一下。
我们知道,少阳病有四个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这一条作为少阳病的总纲,又提出三个纲领性的证。为什么不直接用四证来作为总纲呢?他们之间矛不矛盾?它们不矛盾,证后面的原理其实是一样的。少阳四证具其一便可定为少阳病;而少阳病的总纲却没有这样说。这里的三个证,只具其一不一定是少阳病,须和其他证和参。就像太阳病的总纲里的三证,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三个证见其一是不能定为太阳病的,比如少阳病也会头痛,少阴病也会恶寒。这个需要注意。
【证,就是一个或一组证明某一种病理状态的症状。如果只是强调证,势必会造成相应的麻烦。其实可以更至简。在少阳病的共性的基础上,有一证,便是此病。少阳病的共性是什么?是气机功能失调,少阳病纲领中的口苦、咽干、目眩是气机功能失调的典型特征,还有脉弦细、舌苔薄白也是其典型特征。在这个共性基础上,四个主证,见到一个便是,不必悉具。因为少阳病的纲领已经揭示出少阳病的共性了,更能证明。】
三个纲领的原理
现在来说一下这三个证的原理。
先说“口苦”。人体的外躯壳,最外面覆盖着皮肤;内墙壁覆盖着黏膜。这个粘膜区域属于半表半里范围的投射区。苦的东西一般来讲是寒降清热的,如果内黏膜组织有热,人体的自然机能就会分泌苦味的东西去清这个热。内粘膜没有味觉,而内粘膜的出口——口腔是有味觉的,于是口里头便会觉得苦。换言之,口里头觉得苦,整个上焦系统的内黏膜都已经有热了。【不是整个上焦系统,是整个三焦功能系统,是自然机能系统。只不过上面表现得充分一点儿。】
“咽干”,少阳病是半表半里之热郁于上焦,自然就会咽干。咽干的原理和口苦的原理相同,都是整个上焦内黏膜系统的热。【这是分泌障碍。】
“目眩”,少阳病的根源是胃弱,气化循环受限,而上下不交通。邪热都于上而不得下,上冲于头,就会目眩。
【这是脑供血不足的表现,由于机理不明,多是想当然的臆断。少阳病说了上千年的半表半里是一个气机功能的病位;是一个整体病位,无处不是;是一个功能系统,没有和它对应的局部脏腑组织器官。医圣张仲景提示了,但后人没有明白这个功能系统、自主功能系统、本能系统。这个气机功能有强弱,分阴阳。功能强的是少阳,功能弱的是厥阴。无论少阳病或厥阴病,都是气机功能紊乱的病。这在微观领域已得到了证明。宏观上的阳系统、功能系统、自主功能系统、本能系统,就是植物(自主)神经功能系统。少阳病,就是构成这个植物(自主)神经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失常。只要气机功能紊乱,对症下药就治不好病,只能是系统思维、系统治疗。这是本能系统医学的核心内容。】
少阳病的其他常见症状
两耳无所闻、目赤
264
我们以前讲过太阳病的中风,这里提出一个少阳病的中风。中风到底是什么意思?通观《伤寒论》的条文,中风一般指的是因体表丧失津液而造成的津液虚,津液虚毛孔开则风邪容易进入人体,是这个意思。
少阳病同样也会中风,这时耳朵听不见了。肾经络表,肾主耳,风邪郁表,耳朵就听不见了。表虚也会造成耳朵听不见,表虚则肾虚,老年人肾气衰了,耳朵也会听不见。“目赤,胸中满而烦”,这是少阳证。少阳证而有津液虚,不能够再行吐法和下法耗散津液,否则会发生惊悸的反应。
【少阳中风就是少阳病。少阳三禁不是津液虚的问题,是气机功能紊乱的问题。津液并不虚,功能并不低落。《伤寒论》上已经定性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