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厥阴病证治分享6(厥阴病势1)
(2023-08-02 10:44:09)
伤寒厥阴病篇,没有厥阴病的具体症候。由于本章内容缺如,郭老将论中合于本经病理的条目列为厥阴病势。
1.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
本条在原著第177条太阳篇中。脉结代心动悸证,虽不是伤寒过程中所独有的,但却是伤寒发展过程中确有的症状。结脉是在脉的节律中时而一次间歇,《濒湖脉学》中说:“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诊宗三昧》说:“指下迟缓中,时见歇止,而少顷复来。”张介宾说:“多出血气渐衰,精力不继。”结脉在心电图中为房性或室性早期收缩。由于早期收缩,排血量也较少,所以在桡骨脉搏上不能明显表达。实际上心博并未停止,只是此次搏动提前发生了。代脉,李中梓说:“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结促之止,一止复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至。”这说明结脉的歇止没有规律,代脉的歇止有一定的规律性,停止的时间也较结脉为长。代脉有二动一止,或三动、四动一止的,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二联律或三联律等。按《灵枢经•根结篇》说:“代则气虚。”可知脉搏之歇止无论有无规律,总不外是气虚血亏的病机。在伤寒过程出现的脉结代心动悸,是热邪秏阴,气虚血亏而致心气失常。心动悸一证,有在伤寒过程中,因发汗过多造成的,如桂枝甘草汤证;有水停心下而发生的,如茯苓甘草汤证。上述二证俱是心脏代偿性搏动的心悸,这类心悸不出现结代现象心脏功能并未出现失常现象。脉象结代证为气虚血亏之症,符合厥阴病理界说,即伤寒气机病的阴性过程。气上撞心正是心动悸的强烈撞击感觉。炙甘草汤为峻补气血、通阳化气之剂,非常符合厥阴病理状况,因此,脉结代心动悸应属厥阴病的内容。
在现代医学中,风湿病引起的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心脏病,也是以心动悸脉搏间歇为主要特征。这与炙甘草汤的脉证是一致的。二十多年来郭老用炙甘草汤治疗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脉结代心动悸证收到了良好效果。
炙甘草汤方:
炙甘草36克
地黄224克 麦冬100毫升
阿胶28克 人参28克 麻仁100毫升
桂枝42克 生姜42克
大枣30枚
上九味,以清酒1400毫升,水1600毫升,先煮八味,取600毫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本方以甘草地黄为主药。甘草通利血脉,并有镇静末梢神经的作用。地黄佐以麦冬、麻仁、阿胶峻补阴血。以人参、桂枝补气通阳。以姜、枣调和胃气。方中地黄用量之大是任何方剂中不曾见到。地黄量大则害胃,俗称“泥隔”。用清酒久煮,以防害胃,以利吸收。清酒即黄酒,本身也具有通血脉、厚肠胃、行药势的性能。清酒乃用黄米或糯米酿造,切不可用烧酒。麻仁即芝麻仁,捣碎用,性能是滋补调养,治风湿气,手及腰脚疼。此方为滋阴补血复脉定悸之剂。(待续)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