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少阳脉证治分享11(少阳病气机失调病势4)
(2023-05-25 16:57:18)
6.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结,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本条在原著第148条。郭老讲:“此为阳微结”以下七十八字是后人注语,不是张仲景《伤寒论》原文。“脉细者”应接“可与小柴胡汤。”经过学习对比,末学发现郭老慧眼识真金,很多文字,确实同张仲景的文理,不对应。也深深体会了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也告诉我们,学会看书的意义;也体会到了,圣人不愿多说的智慧所在,因为智者见智。
汗出恶寒为太阳表证,心下满不欲食脉细为少阳证,大便硬为里证。本条讲的是少阳既有表征又有里证。所以这里说“可与”小柴胡汤,而不说小柴胡汤主之。从“阳微结”至“故知非少阴也”一段文字,是后人注语。郭老说,从“阴不得有汗”看出不是仲景文字。因为,少阴篇中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乃是少阴病的汗法,又“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者。此属少阴。”又“少阴病,下利脉微,呕而汗出。”又“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又“少阴病,脉微沉细,但欲卧,汗不出烦。”等都是少阴有汗的病例,说“阴不得有汗”不准确。
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疼必下,邪高疼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本条在原著第97条前半部分。郭老说本条是后人解说往来寒热与呕不欲食的病理文字,但是其理难以理解。于法理不相符,没实际意义。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