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阳明脉证治分享28(继发性杂病)
(2023-05-01 09:58:32)
标签:
文化教育 |
阳明病发展过程的继发性杂病,非伤寒病因造成的病理过程。但由于这些继发症候与阳明病有着连续关系,所以是伤寒病的临床学应有的内容。郭老编排过程中,在伤寒六经中析出杂病部分,列于本经篇末,以利读者学习。
一、黄疸病
2.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本条在原著第260条。郭老讲:本条伤寒七八日以来身黄显然是伤寒过程继发黄疸。橘子色为鲜明的黄色,即所谓阳黄。即黄疸的阳性过程。腹满小便不利与上条同。
此证以身无汗自不必说,大凡由阳明病继发的黄疸皆瘀热在里造成,仍主以茵陈蒿汤清里热利小便,热去黄疸愈。
3.伤寒身黄发热,栀子蘖皮汤主之。
本条在原著第261条,原著为“栀子柏皮汤”。
4.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本条在原著第262条,原条文为“麻黄连轺(yao)赤小豆汤”。郭老认为,上面两条,病证与方药不符,上条身黄发热指表热,黄疸病应无汗;若表热无汗腹不满,无便闭的症状,显然栀子蘖皮汤不是确当的方剂。张仲景在《金匮》黄疸病说:“黄疸脉浮当以汗解”,据此“伤寒身黄发热”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麻黄发汗又利小便,连翘根清热解毒通小便,梓白皮解热毒治皮肤瘙痒,赤小豆利尿排脓,杏仁发汗祛痰,生姜、大枣和中走表,用于伤寒发热脉浮无里证之黄疸十分得当。许仁则“疗肌黄,大类天行病,经二三日用麻黄五味汤发汗,以泄黄势。”麻黄五味汤方:麻黄、葛根、石膏、茵陈、生姜。黄疸病本有用麻黄解表之法,就必须是发热脉浮无里证之病势。若“伤寒瘀热在里”之身黄,必不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所能治疗的。所谓瘀热在里,胀满懊憹无汗小便不利身黄,应用栀子蘖皮汤主治。黄蘖治胃肠热结黄疸,瘀热在里之黄疸,应为栀子蘖皮汤证与茵陈蒿汤证,差别在里热深浅,茵陈蒿汤证应有大便秘结,栀子蘖皮汤证无便闭。
上两条“身黄发热”、“瘀热在里”发黄二证之主方应互换。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
麻黄28克
上八味,以潦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煮取6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尽。
注:淫雨为潦,潦水应为雨水。
栀子蘖皮汤方:
肥栀子15枚劈
上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