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伤寒论》辨阳明脉证治分享27(继发性杂病)

(2023-04-29 11:15:07)
标签:

文化

教育

阳明病发展过程的继发性杂病,非伤寒病因造成的病理过程。但由于这些继发症候与阳明病有着连续关系,所以是伤寒病的临床学应有的内容。郭老编排过程中,在伤寒六经中析出杂病部分,列于本经篇末,以利读者学习。

一、黄疸病

1.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腹满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本条在原著第236条,是伤寒阳明病过程中继发性黄疸性肝炎。临床中并不少见,在伤寒论中,阳明继发黄疸的病例:“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原著第199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原著第260条);“伤寒身黄发热”(原著第261条);“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原著第206条)等。黄疸病是不是伤寒阳明过程,必须从阳明病与黄疸病的病理上说。历代医家认为,黄疸是湿停热瘀而发黄。但黄疸与伤寒是不同病因引起的病理过程。郭老讲:黄疸不能属于伤寒范畴,不能属于阳明病。在《伤寒论》中,阳明病与黄疸虽有继发证的联系,但病理上有严格的界限。阳明病的病机为“胃家实”。阳明病的症状特征,张仲景指出,“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原著第188条)又说“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敢撤,因转属阳明也。”(原著第185条)从这里可以看出,张仲景反复指出阳明病的特征为发热恶热濈濈汗出。若发热身无汗,不是阳明病。黄疸与伤寒的本质区别在于:一是病因不同。二是阳明病身热自汗,黄疸身热无汗,不符合阳明病的辩证指标。三是现代医学证明,黄疸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本证)与伤寒不是同一病种,黄疸为继发性杂兵。

本条阳明病三字,郭老讲,这是发黄前的征候,即发热汗出的过程。发热汗出向外发越,不会发黄。黄疸病则是身热无汗,小便不利,这不属于阳明病,阳明病的病理反应是伤寒在胃肠的抗御反应。由于胃肠在抗御过程中,所产生的高热向体外调节排出,造成肠的强吸收而大便干燥。而黄疸则是在阳明过程中继发的肝胆炎症。在炎症过程中,造成胆汁的代谢失调。胆汁是肝脏合成的贮藏于胆囊的消化液,胆囊贮藏的胆汁由十二指肠进入肠道,消化脂肪,并刺激肠壁促进吸收功能。进入肠道的胆汁,一部分为大便排出为粪胆素,一部分被肠吸收进入肝脏,肝将一部分用于合成胆汁;另一部分进入循环从汗液与小便排出为尿胆素。在病理过程中,假如胆汁不能进入肠道,造成消化、吸收障碍而腹满;胆汁滞留于肝脏组织从肝静脉毛细血管进入循环,又因为胃肠没有大热而不调节体温排汗,肝脏对抗利尿激素灭能功能的减弱而造成小便不利,使进入循环的大量胆色素不能排除,沉积于体表组织间,即发生黄疸。张仲景在本条中说:“身无汗,小便不利,腹满,身必发黄。”正是急性黄疸性肝炎的症状表现,也符合现代医学病理学原理。

阳明病发热汗出,身无汗则不是阳明病。因此,黄疸不是阳明病,是继发于阳明病过程的杂病。阳明病只是个诱因。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84克  栀子14枚(打)  大黄28克

上三味,以水2400毫升,先煮茵陈减1200毫升,内二味,煮取600毫升,去滓,温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注:茵陈苦平微寒,治热结黄疸,利小便。栀子苦寒,清大、小肠大热,利小便,解五种黄病。大黄泻胃肠实热,通小大便。本方治瘀热在里,利小大便,排除胆色素而通利胆道。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