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伤寒论》辨太阳脉证45(太阳病理阶段的继发症)

(2022-11-08 22:28:34)
标签:

文化

教育

郭老把太阳病理阶段的继发性杂病从伤寒中析出来,单立一章分别讨论,以利大家学习应用。

九、心下痞(2

4.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本条在原著第157条。郭老说:凡言汗出解之后,即是伤寒太阳表解之后。“胃中不和”指胃气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是滞留在胃中的宿食发酵分解,产生气体在胃中。胃被吸气时下降的膈及增强的腹压所压迫,气体通过食管从口腔排出,这是消化不良的宿食臭气。这即是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是胁下结肠中发酵腐败的产物,造成肠蠕动加强,分泌增加,吸收减少,而是肠内容物被稀释。在场运动中会出现鳴声。随着结肠运动和吸收障碍,则造成下利。此证较心下痞重。此病原发病亦不少见,生姜泻心汤是泻心汤变化而来。胃肠机能的病理变化,以芩连清热消痞。因下利去大黄,加干姜以止利。胃中结硬(qing)而用人参,生姜半夏降胃气止呕以平噫气,甘草大枣以缓急。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56  黄连14  黄芩42  人参42  半夏100毫升  干姜14  大枣12  甘草42

上八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煮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此处方中用量是《伤寒论》原方换算而来,实际中根据病情确定。

5.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本条在原著第158条。此条所讲的伤寒中风是指太阳病无汗病势和有汗病势,都可因误下而继发此证。因一误再误导致日数十行且谷不化,病更加严重。此条较上条又重一等。因下利日数十行且谷不化,增加干姜至两倍。又因病情急迫增加甘草,以缓解病情。因心烦不得安而去生姜。郭老说:论方药与病机,和上条略同。唯下利与心烦较上条为甚,胃中虚客气上逆是说痞硬病理。胃中虚不是空虚,而是误下伤害了胃肠机能,导致胃功能减低,客气即邪气。上逆,是胃气不降则宿食滞留而为痞硬。此方甘草意在缓急。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56  黄芩42  干姜42  人参42  半夏100毫升  黄连14  大枣12

上七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煮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6.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疼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疼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此条在原著第149条。此条是误下少阳,或结胸,或成痞,痞与结胸的鉴别法。

伤寒呕而发热为少阳病,以小柴胡汤主治,误下后小柴胡汤证不变的,仍以小柴胡汤治疗。虽然误下了,但未造成病情逆转。郭老说:因误下而伤正气,服小柴胡汤后,必作战汗而病解。误下后,若心下满疼者为结胸,用大陷胸汤治疗。若满而不疼,痞硬呕利,误下伤胃气而致痞硬,所以更呕,而且下利。因此而知,症状当如甘草写信汤证,呕较甚,利较缓。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100毫升  黄芩、干姜、人参各42克,甘草42  黄连14  大枣12

上七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煮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泻心汤证共五个,以心下痞脉浮为同一性质。心下痞满脉浮发热为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证;心下痞而汗出恶寒为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硬干噫腹中雷鸣下利为生姜泻心汤证;心下痞硬,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为甘草泻心汤证;心下痞,呕而下利为半夏泻心汤证。郭老说:五个泻心汤证各有其特殊性质,于此处,可见仲景辩证用药之一斑。

从五个泻心汤证,我们可以看出,医圣用药的细致入微,那种负责任的态度,深深值得我们敬重,也是我们处世和作学问的榜样。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