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读后感

(2019-03-13 16:01:38)
标签:

365

分类: 微沙龙
                 《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读后感
                                                  海门市开发区中学 钱春华
  2019年,寒假,我拜读了教育专著《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
  这是一本具有较高理论水准的教例研究书籍,它抓住了语文学科的根本——言语形式与言语意义,以“言语性”为核心,以弗洛姆的“存在式”学习为追求,从语文学科所特有的内容、风貌、本质、文类的属性、文本的个性以及抓住了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要支点——文本,以诗词类、散文类、小说类、喜剧类、寓言类、传记类、新闻类等七种不同类型的文本进行教例展示并做精彩评析。这是一本对语文一线教师非常有用的好书,虽然书中的案例有些是高中的文本,但其中的案例,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探究,思考的内容。有时,能从某些案例中找到自己曾经遇到而未能得以妥善解决的具体事件,给了我明确的解决方向或方法,使我从中得到一些宝贵的经验。读完这本专著,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些:
  一、精致的教学目标表述
  这本书,大部分都是教学实录,有教学目标的,只有三次。其中有两次所写的教学目标极为精致。
  精致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表述认知,能力,情感的目标,更要把如何实现目标的方法具体化,教师的教学思想要理论化和实践化。这是一堂优质语文课的前提工作。
  二、精彩的导入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书中的课堂案列以及评析,都要求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一上课就能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栓住,不论是情趣唤醒,想象开启,还是思维引爆,都应该是本文的引桥或者“引线”,都能让学生比较迅捷、顺利的进入教学内容的核心,为学生走入文本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例如 《阿房宫赋》的导入: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留给后人的思考是深远的,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对象和热门话题。不知有多少人,写过多少文章。我们刚刚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文章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又学习了苏洵的《六国论》,文章的核心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今天,我们来欣赏、品味杜牧的《阿房宫赋》,看看同样是讲六国和秦的故事,杜牧的观点是什么,他又是怎么表达这个观点的
这个导入有群文教学的贯通之美,既关注了作者写什么,也关注了作者怎么写。联系整篇,教者更关注后者,这便确保了语文体性得以捍卫。引领学生初步走入文本。
  三、精彩的课堂主问题提问
  教师是引疑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巧用提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的提问,一般检查学生对以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学习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效的提问,也能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和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教师能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出教学文本的核心,根据核心,设计一个主问题。同时也要求教师有教学的张力,能根据主问题,设计头脑风暴,激发学生思维,提出引领主问题的一些小问题,能与学生进行生命的融合,深度的思想对话。所以,如何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理解文本的智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不仅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的体现,也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在对名师案例评析中,也指出了名师课堂中的一些问题,回想自己的语文课堂,我也是如此,最大的问题:
  1、教学内容“胖”。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过于求全求美,有时完全脱离了血清。结果呢,往往是初读课文仓促结束,细读训练肤浅落实,感情朗读训练匆匆忙忙,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无心浏览文中那美丽的风景。2、教学环节“碎”。阅读中“问的碎”“读的碎”“练的碎”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3、往往忽略的学情,根据教案,一个劲的牵着学生往前赶任务,可学生学习的效果自然不高。
  我要感谢《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它指导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变革了我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我的语文教学水平,为我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开优质课堂教学之门的金钥匙。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有自身的不足,也不是优秀,但我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坚持,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结果,但是总有一些坚持,能从一寸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怒放的花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