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2019-03-08 13:33:42)
标签:

365

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读《黄厚江教语文》有感

                                      海门市海南中学      马海宁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语文课堂地生动性、鲜活性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因此无论备课还是听课,我常常会把关注点放在问题的设计,多媒体的使用,学生活动的形式等方面,但是总会觉得课堂好像少了点什么。这个假期,我阅读了《黄厚江教语文》这本书,认真地学习了黄老师的课堂实录,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真切地感受到:要追求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还是要回归文本,关注学生,下面我就来具体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一、抓住文本的核心要素,教学内容的确定从小处着手。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根据文章的文体特征,确定教学重点,比如小说,就会以把握情节、分析人物、理解主旨为中心,这样的课堂设计板块分明,但似乎只是内容比较丰富,以多取胜而已。

黄厚江老师执教的《孔乙己》一课,只是以孔乙己的“一双手”作为切入口,并贯穿整堂课。他先引导学生抓住“这双手”的特征和描写角度,初步解读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抓住用手走路的异常行为,认识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再依据情节展开,补充描写手,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最后展开想象,合作描写孔乙己之死的场景,深化对小说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的理解。其实黄老师不是没有读到孔乙己这个“全人”,不是没有读到鲁镇酒店的环境,也不是没有读到丁举人、“看客”们,而他却把眼光聚焦到孔乙己的“这双手”上。是因为孔乙己的善良、迂腐,他的自命清高、好吃懒做,无不在“这双手”上得到了表现, “这双手”是孔乙己性格的标志,也是孔乙己命运的象征。只是一个极小的切入口,却能够准确地带领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正如黄老师所说的,课堂内容的确定,不仅要恰当,更要“以少见多,约中见丰”。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的确定不必面面俱到,而应该吃透教材,理解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深层联系,发现文本解读的最佳“节点”,从小切口进入,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一点,将“教”与“学”融合在一起,深入地理解 “文”与“意”。

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的设计简洁层进。

     实现课堂的最大张力需要匠心独运的精心设计。黄老师的课都很“干净”,教学环节不多,清澈如水,学生活动,师生互动,似乎信手拈来,却又别具匠心。    

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黄老师巧妙地抓住了“套子”这一主线展开,首先通过“数一数别里科夫身上有多少套子” “别里科夫身上数不清的套子中哪个是最主要的”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进入文本学习,由浅入深地理解别里科夫所受的思想禁锢。接着“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有没有结婚的可能” “那么会不会,也不谈也不死呢?”借这两个问题,带领学生细致分析了人物之间的性格矛盾,读懂人物命运的必然性,对人物的解读更全面,也更加深入。最后,让学生比较“套中人”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两个不同标题的内涵,揭示出小说的主旨。

整个教学过程主线清晰,简洁明了,却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读懂人物,读懂情节,读懂主旨,更在最后的总结中提炼出明晰的欣赏小说的方法,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又到位。

    这堂课教会我: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由浅入深,逐层推进,只有符合各种文体阅读的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学活动的安排体现语文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更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发现它的语言特征。这句话说的就是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也是我们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应该关注的。

黄厚江老师在执教《葡萄月令》时,首先请同学自己选择课文中的段落,通过诵读初步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接着让学生找找语言中的“多”,结合具体的句子,认识文章亲切、生动、质朴、平淡,“随意而又精心”的语言特点,然后让学生将文章缩写成一篇短文,再给缩写的短文加题目,并且比较缩写文字与原文字的不同特点,归纳出文章“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意境,诗的语言”这一特点,再组织讨论“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葡萄月令》呢?”这个核心问题,直抵作者的内心深处。最后,要求学生用一个比喻说说葡萄在汪曾祺心目中的地位,并且要在文章中找出充分的依据,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作者“葡萄一样的心,葡萄一样的人”的特点。

这样的课堂没有动人的表演,没有华丽的现代化音像展示,有的是语言的活动,感性的读评,理性的品味,有的是全文的压缩,特定指向的概括,有的是读的训练,说的要求,写的提升和听的指导,这些全方位、多层次的语言实践活动,用的都是语文的方法,给予学生语文学习所需要的养分。

    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带领学生从生活、人性等角度展开文本解读,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会、思考,逐步接近人物的情感与思想,应该借助听说读写等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启发学生体会、联想,察觉不同寻常的细节,理解文章的内涵,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读完这本书,收获颇丰,印象最深的是黄厚江老师提出,语文应该是“本原”“本真”“本位”的,我们应该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今后我也会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改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