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无情却有情——解读朱自清《怀魏握青君》
(2017-02-13 20:14:28)
标签:
朱自清怀魏握青君无情而有情教育文化 |
分类: 语文名篇新读 |
道是无情却有情
——解读朱自清《怀魏握青君》
大理大学文学院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优秀的篇章一般都有一个“情眼”,这个情眼通常表现为一句话,或者一两个词语,集中体现着人物的情感。按照这个说法,我们能很轻松地发现:本文的情眼就是“玩世”一词——文中,这个词语一共出现了4次!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
玩世(一种思想方式或行为方式)是和“不恭”(一种态度)紧密相连的。别人眼中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世界,在玩者的心中仅是一种玩具,一种嘲弄、蔑视,甚至可以践踏、破坏的对象,无需虔诚、无需热忱、无需认真、无需敬畏。朱自清先生所怀想的魏握青便带有了这种色彩—— 他有剑锋般的态度:那时他已一度受过人生的戒,从前所有多或少的严肃气氛,暂时都隐藏起来了,剩下的只是那冷然的玩弄一切的态度。也有无所谓的态度:在有些事情上,也许太随便些。作者认为:以或种意义说,他要复仇。
然而,这个浑身长“刺”,看似无情的人物却深受周边朋友的喜爱。“许多朋友都以为他是个傻小子,大家都叫他老魏,连听差背地里也是这样叫他;这个太亲昵的称呼,只有他有。”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这种“傻”,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地去刻画,只一笔轻轻带过。“他对于别人,也能知道;但只默喻着,不大肯说出。”这里,傻和“默喻”(沉默)成了同等的概念。从一个短语就能知道人家所讲故事的全部内容,这是何等的敏感、深刻、冷峻和睿智!如果讲起话来,会是多么精妙、生动!可是他却不说,单单选择了沉默。按作者的想法,他是用了这傻子的面具,去掩盖剑锋般的态度。
说到这里,总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老子的处世哲学“不敢为天下先”。不为天下先,则不受人瞩目;不受人瞩目,则不会被攻击;不会被攻击,则会立于不败之地。
魏握青的“默喻”是否真的是这种藏拙蹈晦的人生哲学的实践呢?显然不是!
理由如次:一、如果一直“默喻”,他又何来剑锋般的态度,复仇似的情绪?可见,他的复仇和“默喻”是有选择的。对专制、血腥、黑暗,他要复仇;对周围的朋友,下层的劳动者(如文中的听差),他选择“默喻”。二、如果一直“默喻”,他就不会在喝醉酒的情况下,还将作者扶回旅馆。不会和作者“沿着墙根,走了不知多少趟”,“源源本本,条分缕析地将形势剖解给我听”,“为我决定一件极为难的事”。也不会在幽奇的月夜,趁别人熟睡,独自和作者谈“生平冒险的故事”。更不会在临去美国前还有点刻薄地将作者一军:“怕不肯吧?我晓得,你不肯的。”因为,这是需要有一副热心肠才能做到的。三、如果一直“默喻”,他是不会“很活动,会交际”的,更不会远渡重洋,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三年寒窗生活。当时,远赴欧美寻求救国真理,或负笈求学,准备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成了许多有志青年的理想。魏握青显然融入了这一潮流,因为作者在文中交代,他明年(1929年)就回来。这些更需要一种理性的献身的激情作支撑。
所以,无情的外表下其实潜藏着一种无比执着而火热的情感。这情感表面上看不出,却又像地下的岩浆无处不在。
与“玩世”的魏握青形成对照的倒是作者,似乎有着一丝拂之不去的“厌世”色彩。初到北京工作,他得到魏握青的许多帮助,甚至连吃住都在一起。魏握青帮他决定过“一件极为难的事”,和他经常进行快乐的深度交流。他们在一起和谐地生活了至少三年(从文章中的叙述时间可以推出)!可是这样一位好友远离祖国,在临行前以别样的形式求他送些字,他竟然没有兑现;人家在大洋彼岸给他来了两封信,他竟还是只字未复。他的理由是“我实在有种坏脾气,觉得路太遥远,竟有些渺茫一般,什么便都因循下来了。”你看,他哪里有半点激情?昔日浓浓的友情被他所谓的“渺茫”给稀释得真的有些渺茫了。
可是,他分明又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
魏握青远行,他主动召集朋友为魏握青设宴送行。魏握青是浙江人,他邀的人多半是浙江人,喝的酒是浙江的绍兴酒,选的店是是充满诗意的““雪香斋”——多么细致,多么体贴!倘若不是十分看重的朋友,他会这么讲究么?平时特别儒雅的他,为了送朋友却喝得当众呕吐。这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特别是那次月夜谈天,他听得何其认真!何其动情!如果对朋友无情,他怎么会听得那么专注!更重要的是,明知道魏握青明年就回来,自己也打定见面好好谈几次的主意,为什么还是要拿起笔来,定格他们往昔相聚的时光呢?而且时过两年,当时送别的情形还记得那么清晰!假如不是朝思暮想,假如不是思念过重,他怎么会超越心中的“渺茫”?这和以前的承诺的“写成一幅横批”相比,可是件既费力又劳神的差使!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更加深信不疑了。本文的写作时间1928年5月,正是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的时期。这正是作者的绝望期,他感到自己好像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是“寻常人所难堪”的“苦在话外”。正因为处于这样的低潮, 所以友情、亲情、师生情中散逸出来的爱成了滋润寂寞、痛苦心灵的玉液琼浆,特别是“玩世不恭”的魏握青,更成了他心中的一丝暖色。“我想,握青也许不那么玩世了吧。”这仍是一种“曲说”,是“明抑暗扬”。更何况,这一时期,也是他审视自己内心的时期,对于自己在人伦关系中表现的粗疏、随便、懈怠,他表示出了深深的自责和无尽的悔恨。达成魏握青的心愿即是例证。
因此,在作者渺茫的心海中,依然有友情的扁舟在荡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