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邮电大学翻译硕士MTI考研真题及参考书
(2019-05-31 16:28:19)
标签:
翻硕考研 |
【参考资料】
1.《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
2.
一、参考书、复试线、招生人数
北京邮电大学 |
1:5 |
1.《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三册中至少一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
笔译25人 ,2019年共录取24人(含少干1人)。 |
二、翻译硕士 MTI英语学习语法学习方法详解
什么样的语法训练比较实用?
词汇的组合,特别是从句及以上层次的组合,就涉及到语法层面,也是同学们较关注的内容。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同学们在语法层面的训练意识比词汇要高,这可能是由于:一是整个中学阶段由于词汇量有限,语法训练始终处于重要地位;二是大多数同学认为,语法训练可操作性强,这也是本节的讨论内容。
目前市面上的语法教材、辅导读本、训练等种类繁多,但总体上呈现两大特征:一是讲多练少,讲练不成比例,大多数语法教材的工具性属性较强,适合研究但不适合训练;二是体例上要么过繁要么过简,不利于同学们构建全面、科学的语法体系。因此,我们要甄别语法训练的内容。
我们认为,实用的语法训练应满足如下三个条件:
一是涵盖尽可能多的语法点。不少同学认为,语法中定语从句、非谓语从句、虚拟语气是难点,因此应该“抓大放小”的训练。但上述三个语法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不规则动词、情态动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紧密相连。因此,同学们应该向对待词汇那样,构建完善、牢固的语法网格,在一轮复习的查漏补缺阶段更需要扩大知识点的覆盖面,不断夯实语法基础。
二是要注重基础语法的训练。“基础语法”是一个我国语法教学实践中容易被忽视的概念,虽然教师反复强调以屈折形式为代表的基础内容,但学生对这一部分的重视程度不高,强化训练不够,以至于在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的英语作品中仍会发现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缺失、不规则动词变位错误、时态判断及表达错误等“低级错误”。不少教师和学生都表达了相似的疑问:基础语法从初中就开始讲,怎么讲到现在还是有这样的错误?我们认为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普遍对这一类型的错误认识不深刻,大多数情况下归结为“笔误”;二是在本科以上阶段鲜有该部分的强化训练,导致上述错误时有发生。
我们认为,对这样的错误要实行“零容忍”态度。虽然教育界围绕应试教育造成的学生思辨、创新能力低下的批判持续了很多年,但不能否认其对于夯实学生学科基础的不可替代性作用——不能因为搞素质教育就彻底放弃训练;可以不搞“题海”,但要向训练要效率。不少同学认为,有这种错误说明“习惯”不太好,但“习惯”的根源还是缺乏引导,特别是缺乏约束,以至于信马由缰,马却“失了前蹄”。《三国》里曹操因为坐骑受惊践踏麦田而“割发代首”——是不是姿态尚且不论,讲这个故事是希望同学们提高对基础语法的认识,表现出较高的语言素养,从而为自己的考试增添“加分项”。
我们看西方人编写的语法训练,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们把语法怎么说得那么简单?一个can和be able to的区别,有必要练几张纸么?几个不规则动词,老外居然让我们抄了又抄,画了又画,有这个必要么?这说明中西方对语法教学和重点的把握存在差异。我们长期讲重难点语法,讲“垂悬结构”“独立主格”“交错虚拟”,但问题是口语很难用上这么高大上的用法,学生转而在书面语“大用特用”,最后形成了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规定:文章里要是不用几个从句,不用几个非谓语,不用几个插入语,好像都拿不出手似的。如果翻译和写作都成了一种炫耀能力的方式,那我们真要质疑这项工作的初衷了。
一些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对此也是莫衷一是:要说这些语法点不重要,我不同意,你看西方人的正式文件中不总是用这些语法点么?可是要说这些语法点有多重要,我看也未必,现在西方讲“简明英语”,基本上就是一切从简,特别是反对从句套从句,结构套结构的那种“经典英语套路”。他们的疑惑反映了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语法点本身没有“高低大小”之分,我们在教学领域的分类法不应影响具体的语言实践。
--《翻译硕士 MTI 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