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外学生绝大部分都竞赛

(2021-09-18 17:53:26)
分类: 中考高考
明天就是CSP的初赛。为了让信息奥林匹克竞赛,与数学和物理等竞赛同步,CSP较往年,提早了一个月。诸赛同日举行,所以竞赛班在九月份,都是全部停课。老师只是告诉学生,要学点什么什么,由学生自已安排自修跟进。各科作业或者有所布置,不过也不作硬性要求,竞赛同学自已瞧着办。显然,如果不是具备自已学习的能力,要靠机构的话,是撑不下去的。

竞赛对于老师,或者还算是一个,值得紧张一点的考验。对于学生或者是家长来说,勿宁说是一个节日。从小梦参加围棋比赛开始,“参加比赛”就是一个开心的休闲。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家长,或者一些机构,会把小朋友的比赛,看成是负担。如同我们自已,学了围棋,也会经常与朋友手谈;学了乒乓球,也会经常与路人切磋;还经常与陌生人搭队,踢踢足球,打打篮球,……,难道这些“小比赛”,不是开心的吗?不喜欢跟别人比,喜欢自已练,那是可以的。而若因为害怕输,输了就睡不着觉之类,恐怕不是归因于比赛,而是心理还不太开朗吧?

中小学生,如果不是非常内向,或者说自卑的话,本来就是只要有条件,就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或者说,尽可能地参加,自已有条件参加的比赛。即使是大山里的小朋友,就不可以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玩踢足球?爬山?越野?扔石头?我就是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中小学生的日常休闲,会让机构补课,给全占去的。居然还说“西方孩子也补课”!?
西方孩子的课余时间,也是中国鸡娃那样的补课吗?你听说过西方社会,有“上市培训机构”吗?(也许有噢,就算有上市机构,那)有学而思市值的百分之一吗?!

几个华裔新移民,甚至只是几个机构推广的吹牛写手,说几句“西方孩子也鸡娃补课”,貌似有人真的信了?然后就把人家的“比赛,拓展”,一边说成是放养,一边说成是精英教育,是不是?说放养,是隐喻人家“养不教,父母之过”,彰显自已机构补课有多上进;把人家说成是精英elite的教育,借以隐喻自已是苦大仇深的草根,人家是被斗争的“极少数特拳”,对不对?

老实说,为什么机构那些宣讲补课,一直让本人反感,就在于他们的三观不正。本来只是商业推广,但是炒作起来,吹牛撒谎搞斗争!总是能够创造新底线。
没有底线的宣传,那是为了扭曲事实。客观事实被扭曲得越严重,越是需要机构宣讲的操盘手,不断地突破新底线。这大概也是一个社会规律?
补课只适合少数学生,绝大部分同学,都适合竞赛,都适合课外拓展。这是由社会的多样化需要决定的客观规律,甚至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只要这个社会还需要多样化的人力资源,而不是只需要,早早就被“教育工厂定制加工”的蓝蚂蚁,那么,学校的高考内容越是简化,就越是需要在课外,学生有广泛兴趣、拓展、竞赛!如果有几个大话精,编出“考察过的谎言”,说什么北欧教育不是这个样子,芬兰学生不是那样生活,……,那么,如果不是他们看错了芬兰,就是芬兰根本不是他们吹嘘的样子。
西方社会,的确有补课;也确实有,提供补课的商业服务;但是,并不等同于,“西方孩子的主体在补课”。也正因为如此,学而思新东西这些补课的恐龙,才会成为咱们大陆的特产。

西方学生,无论是有产家庭的孩子,还是贫穷黑人的苦娃,他们几乎全部参与了课外的竞赛。无非是学者的孩子,会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艺术家的孩子,会盯着一年一度的学校或者社区的公开表演,乃至通过初始选拨,一天到晚地练习着各自的艺术乐品。富人的孩子会参加各种各样的,要求昂贵器材的体育运动;穷白人的孩子,比如马拉多纳,就会在里约街道上,比赛谁的脚法更美妙。美国黑人喜欢的竞赛项目,其一是说唱音乐,(sorry,俺不喜欢),其二就是体育比赛,特别是篮球比赛。然后你就看到电视屏上的运动牛人,差不多都是黑明星!

也许我说的也是谎话?用抬杠高手的行话来说,“无非是你自已竞赛的屁股,决定了你说‘竞赛的话’”?
Perhaps,但是,whynot你自已,不自已睁开眼睛,看看你能够看到的世界呢?
你也许没有到过美国,你很可能,不具备在美国曾经的生活;也可能,看不懂美国的传媒,看不到美国的自媒体,……,但是,西方的影视,总不会都没有接触过吧?
ps:其实,即便到过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又怎么样?我到目前为止,最深印象的美国风情,就是那难吃的麦当劳!因为我们在工作期间,不可能深入接触普通美国人的家庭生活。

请问,你见过,西方的影视作品里,有描述过“机构补课,补课负担,补课压力,课外补课”的吗?——>如果有,是否全都是一对一的,为各式各样的竞赛,而作的家教指导?钢琴?跳舞?
甚至即便是在大陆,人人熟识的香港影视中,你见过那个香港影视,提到“香港学生被补课压得喘不过气来”?假如补课真的充斥在西方生活之,会丁点反映不到影视,只出现在国产机构的补课宣讲之中?您是否觉得,这种反差,太古怪了一点呢?

最贴近美国生活的电视连续剧之一,在我们那个时代,叫《成长的烦恼》,你看到几位主角孩子,一个中产家庭,有学霸有学渣,也有普娃。有那位是补课的,有那个不是拓展竞赛的?
还有我们那一辈人,个人熟悉的日本连续剧,《排球女将》,是否一直就是在描述着,一帮日本高中的排球女生,一边保证学业全部及格,一边争取着地区比赛的胜利,直到奥运会?
还有电影《回到未来》,主人公在时间旅行前,是否正在操心,自已学校的吉他比赛?以便自已学的吉他,有机会在洋节中上台,向同学们表演?
这才是西方学生真正的生活!各有各的竞赛,尽可能拓展自已的潜能;同时保证着自已的学业,否则学校就会取消,这位学生的参赛资格。

西方的大学的招生,也不是从机构所鼓吹的,什么SAT之类的水平考试,“唯分数录取”,而是“高中学科水平考试不差+竞赛成绩有所证明”。
SAT之类,只不过是学科水平之一,不妨看作是“学科水平的竞赛”,而不是机构妨间故意撒谎的,所谓“西方的高烤”,——>>Nope,高烤,国人理解中那种科炬式的高烤,只是大陆的特产。
为什么美国亚裔,特别是华裔!SAT分数奇高,但是凭SAT入读常春藤的门槛,也特别高?事实上,已经到达了SAT得分的极限?是否就是华人学生,普遍缺乏拓展?没有其他竞赛的参照?

以上感想,只是建议各位回顾一下,那个已经过去,或者正在过去的“机构补课”的时代,各位现在仍然耳熟能详的,各种吹牛宣讲,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只是为了忽悠咱们?
各位仍然抵触“小朋友拓展”,甚至反感着“学生竞赛”的人士,不妨用你们的内心,自已判断一下,“绝大多数学生适合竞赛,只有少数同学,适合补课”,到底是实话,还是在忽悠你?
信息竞赛学习群:217241975;探索“竞赛带动综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