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升初朝三暮四的选择题

(2021-05-03 21:42:14)
分类: 中考高考
?凭奥数为先锋,以语英为基本,会战于小升初。实际上是对前期升学制度的合理博弈:既然高考的成功率,取决于高中,而初中升高中的成功率,又可以预期;那么集中力量会战于小升初,也就有其博弈合理之处。又因为语文和英语代表的文科水平,只是作为高中层次学生的有效分层标准。在高层次学生之中,语文和英语的水平,会在高年级阶段,趋于接近。但是数学及其延伸的物理,(物理学不是数学的延伸,但中学学科中,物理的解题,基本上就是特殊类型的数学题),则是高年级中,顶层学生成绩拉差的要地。于是筛选重点又必定是数学。

偏偏小学阶段的数学,不可能涉及太多的代数学,数学分析之类知识。于是奥数就产生了。用一系列通往标准答案的特定方法,命题则多半是古怪得,令绝大多数高智商的成年人也不知其所谓的特定类型,检验儿童是否天才!因此奥数的实际含义,更接近于“筛选出,注意力发育早熟得,可以乖乖地听话,足够长时间地专注地,完成如此枯燥(事实上也无用的)天才检测”的儿童。自然,如此专注力能用诸解题的儿童,无论知识渠道是阅读还是听课,在小升初到初中阶段,都会超越同龄一般儿童,并且在特定配合的筛选标准下,更容易显得出类拔萃。

这类至少在小升初阶段,算得上是天才儿童的奥数娃的知识渠道,各自主要来自于阅读,还是来自于听课,在中考前后会出现“天与地”的分化。不过,需要排除掉,个别儿童是“阅读与听课”都能胜任。但是在小升初阶段,不会显示出明显的差别。以各占三分之一计,那么就能预期,奥数娃中的三分之一,即其中“不擅长阅读获取知识”的部分,会在初中前后掉队。忽视这点“日后或洪水滔天”之后,就导致了“通过机构强灌奥数”的培训方式,既能满足小升初的短线需要,又能在两三年内,满足父母家庭“咱家是天才”的虚荣,也有了其市场博弈的合理性。

这些博弈的合理性,即便是第三方,也可以从机构学员人数,靡集于小升初,学员总量又迅速衰减于初中,看出其中逻辑演绎:把升学想像成一条水管,小升初机构补习或称“培优”,如同用手捏在小升初这个环节,形成了一个膨胀起来的大水球。另一个同样膨胀起来的水球,因为高考出口而形成,由于扩招的原因,反而不见得,就比小升初的压力更大。这种因前期升学制度设计而形成的民间博弈,实际效果是在小升初阶段,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流。以至于中考升高中,有点近似形式化。于是一些学校又在事实上压缩了初中时间,形成了2+4培养体系。

上述自体制到现实博弈的流程,同时也是以往老司机们,对升学的认知经验。而且在过去十几年的实践中,多少约定俗成,一系列的“潜规则”。但是,最近两年,特别是针对小升初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前述流程所依赖的制度基础。因此也导致了以往部分直观的经验,将与未来趋势不吻合。但是,如果理解了前述流程的形成机理,也不难从逻辑上,重新认识,目前正在重新形成的升学博弈。首先可以看到,以往“初中决定高中,名校决定高考”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只是“生源预先筛选”,累积出来的马太效应的积累。即所谓“生源决定了成绩”。它的含义,即便不是否定了名校的光环,至少也说明,名校的光环,至少是被生源本身差距,放大了。而在新近教育改革中,最明显的政策目的,就是尽量disable生源筛选。

明白“名校的历史光环,实际上多多少少,被生源筛选放大了”,对于自身定位比较低,但是渴望进入名校,希望“名校出奇迹”的学生来说,本来就具备着否定意义。因为,如果本身的素质,达不到名校所在生源的平均水平,其实是享受不到,名校“加工出口”的百分比的。唯一的好处,就是“好学校更好的学习氛围,可能熏陶,本来学习意愿低的学生”。这种好处是真实的,但是代价也是现实的,以至于形成了悖论。这些接受熏陶的学生,需要长时间承受,在好学校中明显不及他人所带来的巨大落差。要克服这样的心理落差,收获“被名校熏陶”的逆袭成绩,就需要这些孩子,具备更超人的心理素质。而若具备如此素质,这些孩子,其实也不一定到名校了。好处是否能抵销坏处,只能个体个案而言,明白“宁为鸡头”也确实有合理性。

既然名校的历史光环,多少被以往的生源筛选放大了;那么新的教育改革,尽量diable小升初的生源筛选,对于本来定位低的学生,属于中性改变。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必要挤进名校,即便挤进名校,所获得的,通常被以往坊间误以为的“教育资质分配的差距”,其实校际之间的真实差距,可谓微乎其微!——>实际上由于中国社会的分配体制,自上而下,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恐怕是这个星球上最平均的国家,即便因此也不宜称之为最公平的社会。而当他们以同样的概率,身处原来的普通学校时,也将面对新出现的优质学生的盖帽。因此属中性改变。

最近两年的教育改革,真正影响的是以往小升初标准下,最顶尖那部分的学生,比例不会超过10%。看成5%,可能最接近现实。这些学生真实失去的,也不是“教育资源被分配走了”,而是失去了“同类相聚”,可能具备的互相促进的氛围。当他们落到了比较传统的学校之中,能够“得为鸡头”,对其他同学形成盖帽时,也因为竞争环境松缓,降低着自已的水平。更广泛地鸟瞰,教育改革似乎达到了预期的一个目的:由于禁止了捏在小升初上的手,小升初环节上被压力挤起来的大水泡,即便不能说消失了,至少也大大缩小了。直接效果就是,机构的日子难过了,因为拼搏于小升初而形成的学员总数,估计下降了一个级数。而因为压力应聚焦到中考,而理论存在的学员增量,因为中考选拨和初中科目急增,不可能出现,至少不会很明显。

因此也就形成了一个假像:似乎原来挤在小升初大水泡中的内卷减少了,“家庭在教育上的负担减轻”了。但是问题是,以往小升初环节,之所以形成内卷,并不是因为小升初有压力,而是因为高考出口的压力;高考出口的压力,又是因为社会就业和收入竞争,形成的压力。既然下游出口的压力,并没有减少,甚至逐年增加。那么,用“朝三暮四”的故事形容,升学教育阶段的压力,无非是移动这里,还是移动到那里的问题,而不是存在或消失的问题。说句不好听的话,成语朝三暮四的主人翁发明的朝三暮四,不也是精通猴子心理的一种改革不断吗?

于是乎,对于本来处于比较拨尖层次的学生,或者立志“教育自已的孩子,争取就业出路”的家庭,实际面临的选择题就是:A)小升初没法操心了,放羊;B)竞争无法回避,打持久战!
您家,选了那一个呢?
信息竞赛学习群:217241975;探索“竞赛带动综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