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的QA,QC,QT
(2021-04-12 22:39:46)分类: 中考高考 |
在小学低年级,不要过于应试教育,那是因为距离小升初的时间,还比较远。实际上,小学低年级时期,本身既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同期的学校负担亦已经足够。跟好学校的节奏,鸡血的不妨加把劲学习英语之类,然后把剩下的时间用到“玩”和“阅读”上,特别是学习性和竞争性的“玩”,比如参加棋类比赛,甚至体育比赛,都丝毫不会削弱,小朋友到高年级时的竞争力。正如先前曾经说过,小学低年级阶段,过早应试的作用,丝毫比不上,与家庭环境相关的“儿童的注意力水平”,对当时成绩的影响力更大。与其偷跑,还不如提升儿童的注意力。
相反,通过应试教育的强化,比如初小时就“超前学”,“送机构超前池”,实际效果是把自已过早定型。并不见得,就有利于自已当期的成绩,更遑论必定有利于升学。事实上,对很多人来说,实际作用还常常相反,变得有害无益。原因在于,儿童时期的玩,实际上是儿童智力发育成熟的必要因素。因为缺少了儿童时期智力形成的因素,比如“玩”带来的观察和归纳,自已作出应对决策;缺少了这样玩的训练效果,小朋友的受教育模式,就会被限制在“只能接受填鸭”的模式上。对儿童后天负面后果将令人担忧。可以认为,只是何时暴露负面效果而已。
但是到小学高年级阶段,至少在以往小升初盛行的时候,孩子们将要面对自已的第一次升学结果。这时候,就需要从低年级粗犷的“玩中学”,向精准的升学应试转化了。可以用中庸的角度看这个选择:如果太早开始应试教育,会令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育,欠全健全但是总是不开始应试的准备,也如同好钢,始终没有转变成好剑,自已浪费了自已的发展前途。当小升初仍然是现实,也就是五六年级时,仍然有“选择初中”的可能性的时候,初小向高小过渡的3-4年级,就是转变的合适时期。即便没有小升初,高小阶段也是应该正规起来了。一来是因为,高小学生已经不算儿童,10-13岁,开始成为少年人了,二来,由于中考目前已经代替了高考,成为一般人的“一般命运”的最重大分岔关口,说其“中考一试定终身”,也不为过。
目前的“小升初没密考”,半真半假,更多只是“进入好初中机会多但中考严峻 vs 进入弱初中机会少但有指标到校”,这两种选择的博弈。但若改革真的很成功,导致“小升初没有竞争,直接就近升学”的话,——>目前对于至少一半以上的同学家长来说,基本上就是这种现实了,——>因此令中考时间推迟了三年,而令“小学玩的时间,可以再推两三年”呢?答案将是NO。原因在于,“小学低年级,玩==学”成立的两个条件,不会一直成立:1)低年级的成绩取决于儿童的注意力,但儿童的注意力发育,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趋于平均;2)“玩==学”的效果,随年龄增长而减弱,知识的主要来源,逐步让位于“阅读与交流”。所以,并不存在“决定性考试越推迟,玩的时间就可以等比例增加”。这也是西方“快乐教育”到了高年级,学业一样很紧张的原因。
所以高小阶段,正值儿童向少年发育的时期,开始整理自已的学业,关注成绩排名,是合适的节奏。实际上,无论是在重视应试教育的东方,还是在号召快乐教育的西方,都是如此。
只不过,“关注自已的成绩”,不等于“非要送机构”不可,真正的目的,是要“提高学业的质量,提高学习的质量”,进一步细化,就是“提升上课的质量,提升作业的质量”,……,等等。学习的质量提高了,送到机构去,也才能事变功倍,产生效益;——>事实上,学习真的高质量,不一定喜欢上机构了!反之,如果学习的质量本来低下,送机构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已。
把学业的产出看作“质量”,可以用工业质量控制的“QA质控”,“QC质检”,“QT抽检”,加以描述。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为做到了QA,即所谓“有了好习惯,掌握了有效方法”。有些家长监督得很辛苦,孩子成绩可以还不错,那是因为做到了QC,“步步紧迫,细节为王”——>不就是鸡娃吗?——> 不过鸡娃算是成功的只是一部分,很多被挤的孩子如同漏气皮球,怎么挤都鸡不出好成绩!有些家长觉得自已很尽责,实际上只是抽检QT若干,孩子总能找到,跟家长打游击的空间,实际上形同放容自流。还不如开诚布公激起孩子的自觉性,那样就回到了QC的层次了。
ps:“QA,QC,QT”有时译成“质保,质控,质检”,中文翻译习惯不一样,但是英文意思相同。
“QA质控”,“QC质检”,“QT抽检”是现代工业世界,总结出来的质量窍门。比如说,德国质量一直享有声誉,那是因为德国人的严谨,从细节抓起,经常无可挑剔,符合QA的标准。日本质量曾经很差,十个电子管只有两个能用,完全靠QC把关,废品成本就非常高。后来松下丰田等公司,虚心向西方学习,从QA标准入手,大大提高了质量,同时降低了废品率,日本制造也就世界工业界的劲旅。中国顺着日本经验走过来,中国制造也从世界知名的山寨总厂,开始拥有世界一流的产品质量。美国工业虽然没有高档品,但是自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生产之后,符合QA标准,美国质量一直是西方顶级,一直到后来才分别被德国日本中国等追平。反面例子就如,俄国的产品总是粗糙的,虽然总是大量的。法国的产品如果不是成本极高,就是质量不可靠,显然是依靠QC维持终端产品。意大利无论怎么引进先进技术,意大利的产品总是有点儿戏,关键场合多半要掉链子,因为只有有限的QT。至于印度工业产品,完全没有质量文化。
简单举了以上例子,读者大概可以看出:QA是需要每一个环节,实现高标准的,自觉性的质量习惯。QC是居高临下,不惜代价,达到指定的产品质量,也因此常常没有市场竞争力。QT就不是一个独立的质量体系,只是从属于QA/QC的抽检工序。QC是各个工厂自已控制的出厂质量,自已承受QA水平低带来的废品高成本。而QA,大家熟悉的标准,如ISO2001,此ISO系列,就是QA的世界质量标准。当一个公司通过了ISO认证后,它的产品出口,就被默认为拥有可信的质量水平。大家常听到的“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实际上就是指各行业的QA标准。
明白了“QA质控”,“QC质检”,“QT抽检”后,就会发现,很多家长在“让孩子的应试教育规范化”时,只有少数,意识到应该“抓习惯,抓QA,从指导QA水平入手”,绝大部分只是懂得QC,“严防死守,家长当大监工,拼命地把娃给挤!”,自已QC不来,就交给机构去帮忙“质控”!还有很多,只是把自已变成检查孩子作业,检查书写对错,诸如此类的机器人,只是完成QT角色!
信息竞赛学习群:217241975;探索“竞赛带动综合"
相反,通过应试教育的强化,比如初小时就“超前学”,“送机构超前池”,实际效果是把自已过早定型。并不见得,就有利于自已当期的成绩,更遑论必定有利于升学。事实上,对很多人来说,实际作用还常常相反,变得有害无益。原因在于,儿童时期的玩,实际上是儿童智力发育成熟的必要因素。因为缺少了儿童时期智力形成的因素,比如“玩”带来的观察和归纳,自已作出应对决策;缺少了这样玩的训练效果,小朋友的受教育模式,就会被限制在“只能接受填鸭”的模式上。对儿童后天负面后果将令人担忧。可以认为,只是何时暴露负面效果而已。
但是到小学高年级阶段,至少在以往小升初盛行的时候,孩子们将要面对自已的第一次升学结果。这时候,就需要从低年级粗犷的“玩中学”,向精准的升学应试转化了。可以用中庸的角度看这个选择:如果太早开始应试教育,会令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育,欠全健全但是总是不开始应试的准备,也如同好钢,始终没有转变成好剑,自已浪费了自已的发展前途。当小升初仍然是现实,也就是五六年级时,仍然有“选择初中”的可能性的时候,初小向高小过渡的3-4年级,就是转变的合适时期。即便没有小升初,高小阶段也是应该正规起来了。一来是因为,高小学生已经不算儿童,10-13岁,开始成为少年人了,二来,由于中考目前已经代替了高考,成为一般人的“一般命运”的最重大分岔关口,说其“中考一试定终身”,也不为过。
目前的“小升初没密考”,半真半假,更多只是“进入好初中机会多但中考严峻 vs 进入弱初中机会少但有指标到校”,这两种选择的博弈。但若改革真的很成功,导致“小升初没有竞争,直接就近升学”的话,——>目前对于至少一半以上的同学家长来说,基本上就是这种现实了,——>因此令中考时间推迟了三年,而令“小学玩的时间,可以再推两三年”呢?答案将是NO。原因在于,“小学低年级,玩==学”成立的两个条件,不会一直成立:1)低年级的成绩取决于儿童的注意力,但儿童的注意力发育,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趋于平均;2)“玩==学”的效果,随年龄增长而减弱,知识的主要来源,逐步让位于“阅读与交流”。所以,并不存在“决定性考试越推迟,玩的时间就可以等比例增加”。这也是西方“快乐教育”到了高年级,学业一样很紧张的原因。
所以高小阶段,正值儿童向少年发育的时期,开始整理自已的学业,关注成绩排名,是合适的节奏。实际上,无论是在重视应试教育的东方,还是在号召快乐教育的西方,都是如此。
只不过,“关注自已的成绩”,不等于“非要送机构”不可,真正的目的,是要“提高学业的质量,提高学习的质量”,进一步细化,就是“提升上课的质量,提升作业的质量”,……,等等。学习的质量提高了,送到机构去,也才能事变功倍,产生效益;——>事实上,学习真的高质量,不一定喜欢上机构了!反之,如果学习的质量本来低下,送机构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已。
把学业的产出看作“质量”,可以用工业质量控制的“QA质控”,“QC质检”,“QT抽检”,加以描述。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为做到了QA,即所谓“有了好习惯,掌握了有效方法”。有些家长监督得很辛苦,孩子成绩可以还不错,那是因为做到了QC,“步步紧迫,细节为王”——>不就是鸡娃吗?——> 不过鸡娃算是成功的只是一部分,很多被挤的孩子如同漏气皮球,怎么挤都鸡不出好成绩!有些家长觉得自已很尽责,实际上只是抽检QT若干,孩子总能找到,跟家长打游击的空间,实际上形同放容自流。还不如开诚布公激起孩子的自觉性,那样就回到了QC的层次了。
ps:“QA,QC,QT”有时译成“质保,质控,质检”,中文翻译习惯不一样,但是英文意思相同。
“QA质控”,“QC质检”,“QT抽检”是现代工业世界,总结出来的质量窍门。比如说,德国质量一直享有声誉,那是因为德国人的严谨,从细节抓起,经常无可挑剔,符合QA的标准。日本质量曾经很差,十个电子管只有两个能用,完全靠QC把关,废品成本就非常高。后来松下丰田等公司,虚心向西方学习,从QA标准入手,大大提高了质量,同时降低了废品率,日本制造也就世界工业界的劲旅。中国顺着日本经验走过来,中国制造也从世界知名的山寨总厂,开始拥有世界一流的产品质量。美国工业虽然没有高档品,但是自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生产之后,符合QA标准,美国质量一直是西方顶级,一直到后来才分别被德国日本中国等追平。反面例子就如,俄国的产品总是粗糙的,虽然总是大量的。法国的产品如果不是成本极高,就是质量不可靠,显然是依靠QC维持终端产品。意大利无论怎么引进先进技术,意大利的产品总是有点儿戏,关键场合多半要掉链子,因为只有有限的QT。至于印度工业产品,完全没有质量文化。
简单举了以上例子,读者大概可以看出:QA是需要每一个环节,实现高标准的,自觉性的质量习惯。QC是居高临下,不惜代价,达到指定的产品质量,也因此常常没有市场竞争力。QT就不是一个独立的质量体系,只是从属于QA/QC的抽检工序。QC是各个工厂自已控制的出厂质量,自已承受QA水平低带来的废品高成本。而QA,大家熟悉的标准,如ISO2001,此ISO系列,就是QA的世界质量标准。当一个公司通过了ISO认证后,它的产品出口,就被默认为拥有可信的质量水平。大家常听到的“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实际上就是指各行业的QA标准。
明白了“QA质控”,“QC质检”,“QT抽检”后,就会发现,很多家长在“让孩子的应试教育规范化”时,只有少数,意识到应该“抓习惯,抓QA,从指导QA水平入手”,绝大部分只是懂得QC,“严防死守,家长当大监工,拼命地把娃给挤!”,自已QC不来,就交给机构去帮忙“质控”!还有很多,只是把自已变成检查孩子作业,检查书写对错,诸如此类的机器人,只是完成QT角色!
信息竞赛学习群:217241975;探索“竞赛带动综合"
前一篇:低年级的玩,就是儿童的学
后一篇:学习的QA,自我学习能力